《魔法公主》經典重溫:想看懂糾葛「神作」,就從 3 大角色的造型細節開始

《魔法公主》經典重溫:想看懂糾葛「神作」,就從 3 大角色的造型細節開始

風格古拙原始的裝飾品,用來表現小桑與自然合一的價值內涵。

Photo Credit:甲上娛樂 提供

影視作品中,服飾猶如通達人心的鏡子,往往會映照出穿衣者的內在意識。在《魔法公主》中,衣著是角色意識形態、生命狀態的展現,也是啟動電影復魅歷史的重要元素,寫下宮崎駿迷人獨特的陰性文本,開展出既有張力又糾葛的「反省時代劇」。

吉卜力動畫電影《魔法公主》(Princess Mononoke)將於 2024 年 1 月 5 日睽違 27 年重返大銀幕,於台灣上映,讓觀眾重溫經典。

劇情描述中了致命詛咒的王子「阿席達卡」離開家鄉尋找解方,卻被捲入森林神獸與礦城人民之間的生存搏鬥,旅途中邂逅由山犬神族扶養成人的魔法公主「小桑」,小桑決心守護森林,與人類對抗到底,戰役一觸即發……。

《魔法公主》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架空的原始森林中,宮崎駿跳脫理性的歷史敘事框架,以魔法和傳說,呈現再魅化(註)的古代日本。服裝設計上,也運用真實/想像的混界,重新探討「自然/人文」、「人/非人」、「核心/邊疆」、「男性/女性」等對立卻揉雜的矛盾多樣性。 

本片是首部與美國華特迪士尼合作、進軍國際市場的吉卜力電影,在重溫這部別具意義的作品時,我們可以品味哪些過去較少留心的造型線索呢?

主角「小桑」由山犬神族扶養成人。圖/甲上娛樂 提供

魔法公主人獸混界的原始呼喚

宮崎駿賦予「魔法公主」小桑原始人的造型,以茹毛飲血表現她野性未馴、孑然孤立的形象。 

小桑的面具圖案,近似繩紋時代的黏土雕像,大而空洞的雙眼和頭顱,和電影中的樹精也極為相似。此外,她配戴的獅牙頸鍊、耳環、頭飾和玉製匕首,外型參考了繩紋時代遺留下的大量飾品與武器,主要用玉、石、獸骨、獸角、貝殼等製成。

上述風格古拙原始的裝飾品,用來表現小桑與自然合一的價值內涵──取之自然、用於自然,她的一生與這片森林緊密聯繫。 

《魔法公主》電影海報,畫面中的臉部有茹毛飲血的意象。圖/甲上娛樂 提供

皮草、紋面,則代表著小桑抗拒人類文明的內在意識表徵。因為是被山犬神族撫養長大的孩子,她認定自己是一匹狼,不屬於人類一族。她身上包覆著白色的狼皮草在山林間行動,看起來就像是隻野狼;透過服飾的選擇,她清楚地表態在自然與文明的戰爭中,自己選擇站在哪一方。 

另外,當小桑在電影中第一次露臉時,銀幕用「紅色」強調她的面孔:赤紅色的顏料、嘴部及頷部的狼血;除了飾品衣著之外,她也用鮮烈的臉部紋面讓自己的外觀異於人類社群。 

獸皮為服、紋身剽悍的「魔法公主」小桑,就像是古代日本文獻上的「蝦夷族」──古代日本古朝廷對東北方族群的鄙稱,也有說法將它與阿伊努族視為同個族群。 

皮草、紋面,代表著小桑抗拒人類文明的內在意識表徵。圖/甲上娛樂 提供

《大日本史》的〈蝦夷上〉記載:「其人勇悍強暴,能射。常藏矢髻中,好為劫盜,矯捷如飛。無君長,俗皆文身椎髻。冬為穴居,夏出居樔。無五穀蠶桑,射鳥獸為食,衣其羽皮。初雜居于越、陸奧等邊地。」從文字描述可知,蝦夷人強悍善射,經常把箭藏在髮髻中。他們的髮髻形如長椎,不養織布,而以鳥羽製衣。

《日本書紀》則提到蝦夷族的紋身習慣:「東夷之中,有日高見國。其國人,男女並椎結文身,為人勇悍。是總曰蝦夷。亦土地沃壤而曠之,擊可取之。」

可以說,宮崎駿把史載的蝦夷族形象,嫁接到小桑的容貌、服裝、性格上;相對地,宮崎駿卻把電影中的蝦夷族畫得不像蝦夷族。那麼,動畫中的蝦夷族又如何被呈現呢? 

《魔法公主》劇照。圖/甲上娛樂 提供

阿席達卡族裔、疆界混雜的迷失者

再來談到男主角──蝦夷族青年阿席達卡。

因年代久遠,蝦夷族的服飾歷史已無從考證,僅能從古籍中推敲其樣貌。宮崎駿在訪談中提到,他畫筆下的蝦夷部落服裝,參考了不丹和中國雲南的傳統服飾,因此,阿席達卡的衣著混雜了南亞和東亞的服飾。他登場時,身穿不丹傳統及膝男式短袍「幗」(Gho),腰間繫上寬版的編織腰帶(Kera)。

此外,他的身上穿戴了日本時代劇常見的配件,像是在鎖骨打結的綁帶長袖套上衣,名為「手っ甲」,套在武士的雙臂上。以及武士的「脚絆」、防雨雪的簑衣。

其中,蓑衣的歷史足跡除了日本之外,在古代朝鮮、中國、越南一帶也普及。中唐詩人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精煉生動地描寫漁夫身披蓑衣,在臨雪江畔垂釣的孤影,不僅是文學史上的名句,也為庶民服飾史留下紀錄。

阿席達卡日外混雜的造型,呈現他既外於大和民族,卻仍與其密切相連。圖/甲上娛樂 提供

不過,宮崎駿並不想要拘泥於斷簡殘篇上的古代蝦夷風俗,勾勒出看似「如實嚴謹,考究完備」的邊陲民族,把他們從歷史的煙硝中喚醒。對他來說,古老神話的想像再造,要如何在日本國史的宏觀敘述之外,創生出另一種替代音聲,這才是《魔法公主》創作的核心理念。

外來民族服飾的移植,是以「時代錯置」(Anachronism)的影像敘事,再現蝦夷人化外之民的困頓處境。在大和精神的主旋律強勢壓制下,他們不被納入日本社會的一環,只是棲居在邊疆一角的一群,實質上就是異邦人。

阿席達卡日外混雜的造型,呈現他既外於大和民族,卻仍與其密切相連的矛盾性和無依性,而這樣的特性,也反映在阿席達卡的髮髻與斷髮上。

宮崎駿提到,阿席達卡的髮髻設計,和他的衣著一樣,也藏有「時代錯置」的概念。髮髻是古代東亞文化圈(中國、日本、朝鮮、越南)普遍的男性髮型,但隨著地域、時間演進開展出不同的演變。

宮崎駿原想讓阿席達卡梳著日本武士的髮髻──也就是還要把部分頭髮剃掉,露出光裸的頭皮──但在和日本古史專家討論過後,宮崎駿認為自己無法想像出阿席達卡的樣子,因此捨棄了武士髮髻的初期構想,讓阿席達卡改梳中式髮髻,再讓他執刀削掉高盤的髮絲。藉著阿席達卡削髮的動作,宮崎駿讓人物從生長的家鄉連根拔起,化為「非人」、「無名氏」,在陌生的土地上漂泊,既非武士、也非蝦夷人,而是沒有自我身分的迷失者。 

黑帽大人女著男裝的性別權力展演

黑帽大人在男性主導的世局中,企圖殺出一條血路。圖/取自 Ghibli Wiki

黑帽大人(Lady Eboshi)的名字,其實也含有服裝史細節。

「黑帽」(Eboshi)是烏帽子,源自平安時代的禮帽。早期的烏帽子是用薄絲綢製作,但後來改用塗有黑漆的紙製成。烏帽子的款式,根據穿戴者的身分階級,還有出席的場合正式與否,而衍生出不同的變化,從公卿、貴族、武士、庶民、神官,皆有相應的帽子配戴。

烏帽子本為男性所用,但平安時代末期也曾為「白拍子」(女扮男裝的歌舞表演者)所使用。在日本武士成年禮中,會由「烏帽子親」這個角色幫年輕武士戴上烏帽子,象徵其邁入成年階段。

影視作品中,服飾猶如通達人心的鏡子,往往會映照出穿衣者的內在意識。黑帽大人的男性裝扮,反映出人物與性別鬥爭、權力競技的糾纏。她穿的服裝是素襖(Suo)和寬長褲(Nagabakama),上面飾有紋章,此種服裝原本是室町時代下級武士的日常穿著,到了江戶時代則成為幕府將軍的正式服裝。

因此,黑帽大人的名字和服飾背後,有著強烈的性別僭越意識,說明她從女流之身翻轉成巾幗梟雄,在男性主導的世局中企圖殺出一條血路。

宮崎駿透露,黑帽大人有段黑暗的過去:她曾被賣給倭寇當做性奴隸,後來又嫁給了倭寇領袖。這段乖舛崎嶇的經歷,讓她習得亂世中的生存之道,殺伐奪權,用鐵與血來剷除一切阻礙,使自己比傳統價值觀中的「男人」更具陽剛鐵腕。

結語

在《魔法公主》中,衣著是角色意識形態、生命狀態的展現,也是啟動電影復魅歷史的重要元素。

小桑的人獸混雜、阿席達卡的既和非和、黑帽大人的性別混界,這些二元羅列並至的服裝特徵,符合巴赫汀的「複調」(Polyphony,在文學修辭上,用以形容多條敘述線的小說體裁)理論,解構了傳統大和民族的陽性歷史觀,把野人、蝦夷人、女性匪寇這些外於大日本史的脆弱邊緣人物置諸核心,寫下宮崎駿迷人獨特的陰性文本,開展出既有張力又糾葛的「反省時代劇」。

註:復魅(再魅化)意指藉由對歷史定義的野蠻他者(如:殖民地、原住民)過往生活、苦難的重新認識,來反思文明建構的正當性,進而突顯其表面下的野蠻本質,呈現多樣的歷史。

執行、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兔兔飼養知多少?打造共好生態圈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