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裸大衛」被抗議?美國校園的「色情」教材風波──解碼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上)

「全裸大衛」被抗議?美國校園的「色情」教材風波──解碼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上)

Photo Credit:Marta Pons Moreta@Shutterstock

究竟聖經中的大衛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為什麼《大衛像》全身赤裸?《大衛像》的身體細節又可能蘊含什麼樣的密碼?

文藝復興大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大衛像》位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博物館(Galleria dell'Accademia di Firenze),該館稱其為「世界最具盛名的雕像」,於 1501 年至 1504 年間以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米開朗基羅將著名的《聖經》舊約人物大衛呈現為栩栩如生、結實赤裸的少年形象,一直以來受世人讚譽為「男子理想體格的範本」,也奠定了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大師地位。

圖/Wikimedia

曾出版《藝苑名人傳》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和建築師瓦薩里(Giorgio Vasari)曾盛讚《大衛像》:「竣工時,無可否認的是該作品已勝過了其他雕塑,不論是現代或古代,希臘或拉丁背景,沒有其他藝術品能出其右,米開朗基羅以恰到好處的比例、美感和巧思完成了這個傑作。」

然而,這座雕像在最近卻意外掀起校園爭議,成為近期藝文教育界風暴的中心,在網路上也引起軒然大波,在大西洋兩端招來諸多論辯。

今(2023)年 3 月,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塔拉哈西古典學校(Tallahassee Classical School)六年級生的家長,抗議學生在課堂上看全裸的《大衛像》不當,甚至有一位家長稱其為「色情」(pornography),於是前任校長被董事會逼迫辭職,事情爆發後在網路推波助瀾下引起一陣譁然批評近期美國右派思潮崛起。先是佛羅倫斯美術學院博物館館長表達震驚,邀請前任校長親自來觀賞鎮館之寶《大衛像》,並嚴厲表示批評該作品是色情的人根本不懂聖經、不懂西方文化、不懂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佛羅倫斯市長也在推特上說將藝術批為色情根本荒謬。

佛羅倫斯(Florence)位於義大利中部托斯卡尼(Tuscany),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祥地,有許多著名的教堂、博物館、藝術作品與美麗的湖光山色,相傳徐志摩就在遊歷之後,醉心於該地之美,便將其義大利原名 Firenze 譯為「翡冷翠」,並為文讚頌。

爭議事件爆發後,塔拉哈西古典學校的臉書專頁湧進不少抗議的聲浪,學校甚至貼出網路大英百科全書的《大衛像》介紹頁自清,表示問題在於前任校長課前沒有先通知家長的程序問題;學校甚至表示網路充斥對該校的不實消息,4 月 2 日臉書公告已請了律師專責處理不實媒體報導——這起校園爭議儼然已成羅生門。

耐人尋味的是,根據該校遵從的課綱,所謂「古典式教育」(classical education)原本就應該是透過教授古典歷史、文學、哲學、藝術來理解西方文化傳統。爭議事件爆出後,制定課綱的希爾斯代爾學院(Hillsdale College,一間位於密西根州南部的基督教背景博雅學院,制定古典式教育相關課綱)也旋即和塔拉哈西古典學校劃清界線,宣布終止合作關係;發言人還表示《大衛像》相關爭議偏離、甚至嘲諷了古典式教育的原本宗旨。

筆者和本專欄的名稱(大衛的世界經緯儀 David’s theodolite)都與本事件的主角同名,我之前負笈英倫時,有幸去義大利進行歐洲文化史之旅,在佛羅倫斯親眼見證《大衛像》;也在英國倫敦以工藝美術、應用藝術著名的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觀賞過精彩的《大衛像》複製品。我深覺米開朗基羅的這個傑作著實是文化寶庫,可以讓人更理解西方文化傳統。

究竟聖經中的大衛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物?為什麼《大衛像》全身赤裸?《大衛像》的身體細節又可能蘊含什麼樣的密碼?以下將以三大角度分析:

一、大衛的聖經背景和重要性(註一)

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背景和過程

三、《大衛像》的身體密碼解讀

並穿插《聖經》經文(此處採用華人基督教教會界廣為採用的「和合本」譯本)綜合討論,讓我們追溯完整的文化脈絡、透過文本回到過去,來對這位「世界第一男模」有更完整的理解。

大衛的聖經背景和重要性:民族英雄、榮耀君王、顯明上帝的計畫

大衛活躍的年代大約在西元前 1,000 年左右,他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中都是重要的人物。有關他的記載,主要出現在《聖經》舊約的《撒母耳記上》和《撒母耳記下》,另外信徒靈修時常使用的《詩篇》總共 150 篇中,至少有 73 篇是明示出自大衛之手。

大衛是以色列歷史中著名的君王,登基時 30 歲,在位 40 年(撒母耳記下第 5 章),有「合神心意的人」之稱,他是牧人、戰士、詩人、樂手、英雄。

大衛的希伯來文名字含義是「蒙愛者」(Beloved One)。他是耶西(Jesse)最小的兒子,常為他父親放羊。聖經對他外貌的描述有:「他面色光紅,雙目清秀,容貌俊美」(撒母耳記上 16 章 12 節),以色列的第一任君王掃羅王更是稱其:「善於彈琴、是大有勇敢的戰士,說話合宜,容貌俊美,耶和華也與他同在。」(撒母耳記上 16 章 18 節)

正是因為如此,大衛常侍立在掃羅王面前,這也成為《大衛像》雕刻的故事背景。《撒母耳記上》17 章記載非利士人(Philistines,古代在迦南南部海岸居住的民族)與以色列人爭戰,一個身材高大的「巨人」歌利亞(Goliath)出來對以色列軍隊罵陣連續 40 日,讓掃羅王和眾人都相當懼怕。

大衛正巧銜父親之命去探望部隊中的 3 個哥哥,聽見歌利亞罵陣,便自告奮勇地要去與這巨人戰鬥,掃羅王勸阻他說他年紀太輕,他豪氣干雲地回答:「你僕人(註:指大衛自己)曾打死獅子和熊,這未受割禮(註:這之後會在第三點統一講解)的非利士人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也必像獅子和熊一般。」(撒母耳記上 17 章 36 節)

之後,他辭了掃羅王賜給他的鎧甲,手中僅拿著杖、5 塊從溪中取來的石子,以及甩石的機弦(也叫投石索,為牧羊人常用的武器,甩石的景象可參考連結)就上戰場,展露出無比的勇氣和對上帝的信心。

歌利亞見了大衛卻藐視他,因為「他年輕,面色光紅,容貌俊美」(撒母耳記上 17 章 42 節),最後大衛做出英雄式的宣告:

使這眾人知道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他必將你們交在我們手裡。(撒母耳記上 17 章 47 節)

之後大衛以甩石的機弦打敗歌利亞,甚至還用歌利亞的刀割下他的頭。這段聖經故事之後在西方文化中也常用來引申為「以小博大」、「小蝦米對大鯨魚」的寓意。

然而,自此以後,大衛雖獲掃羅重用,卻因功高震主而遭掃羅嫉妒,甚至多次要殺他,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根據經文這段時間他曾幾次饒了掃羅的命,展現出人格的高潔和對上帝的敬畏。之後掃羅死亡,大衛登基之後,也並非一帆風順,在位期間經歷了許多不堪的家庭血淚史,甚至經歷兒子造反、父子反目、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大衛寫下的多篇《詩篇》也因情詞懇切成為後世信徒的慰藉,當中包含了「讚美詩」、「悔罪詩」、甚至「咒詛詩」,豐富了《聖經》的內容跨度和情感深度。尤以《詩篇》第 23 篇更是世界聞名,成為重要的文學作品,在西方文化中有重要地位(註二)

值得一提的是,大衛的故鄉是伯利恆(Bethlehem),而伯利恆就是耶穌基督的出生地;耶穌傳道時也多次引用《詩篇》。上帝曾透過先知拿單和大衛承諾:「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因此,新約《聖經》中提及耶穌基督的時候,也多次表示耶穌是「大衛的子孫」,顯明耶穌就是《聖經》中預言的救主。接替大衛做王的就是他的兒子所羅門,建立聖殿、撰寫《聖經》經卷中的《傳道書》和多篇《箴言》,以有智慧聞名於世,他也成為許多奇幻文學引用的對象。

大衛更是整本《聖經》中引述第二多的名字,僅次於耶穌基督。

米開朗基羅的創作背景和過程:從被棄石材變成曠世巨作

米開朗基羅創作《大衛像》之時,義大利其實主要為城邦政治。梅迪奇家族(Medici)在 15 世紀到 18 世紀中期間是佛羅倫斯勢力龐大的名門望族,政商關係錯綜複雜,在佛羅倫斯盤據、實質統治很長一段時間。

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Galleria degli Uffizi)原先就是該家族興建作為市政廳辦公室(Uffizi 即為辦公室之意)之用,現在成為佛羅倫斯最著名的博物館,當中就收藏著遠近馳名、波提切利所繪的《維納斯的誕生》。

圖/Wikimedia

米開朗基羅受託接手《大衛像》之前,其實已有兩名雕刻家奉命製作,但因為石材品質欠佳,導致石材遭到棄置,雕刻計畫中斷。一直到 1501 年,年方 26 歲的米開朗基羅獲選接手,並獲得兩年的創作時間。

當時,米開朗基羅已經因為製作《聖殤》像(Pietà,亦稱為《聖母憐子》,描繪聖母瑪利亞擁抱從十架上取下的耶穌軀體的悲愴景象,該作品目前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展出)而聲名大噪。值得一提的是,在《聖殤》中,相較於耶穌,聖母瑪利亞的面容格外青春,她的身體比例也過大,很明顯地米開朗基羅運用這些看似不寫實、實則精心安排的細節埋進更多含義,以及勾勒更多情緒張力。

圖/Wikimedia

據說米開朗基羅創作《大衛像》過程十分隱密,他可謂不眠不休,甚至還會將蠟燭夾在帽簷徹夜趕工,就算睡覺也和衣而睡;他連下雨都持續工作,不修邊幅、鮮少進食。1504 年完工之時,正是前述的梅迪奇家族遭到驅逐至羅馬,佛羅倫斯成為共和國的時代背景。

原先《大衛像》是要放置在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的高處,而這也影響到雕像部分的身體比例規劃。然而,等到竣工之後,當局驗收發現雕像碩大、震懾於雕像之美,還召開了選址委員會另外決定雕像去向(達文西、波提切利等均為成員,據說達文西還因「文人相輕」而力陳將《大衛像》放在室內較不顯著的壁龕旁邊),最後才選定了當時佛羅倫斯政治中心的領主廣場(Piazza della Signoria,目前領主廣場上的為複製品)。

《大衛像》也因此成為爭取自由、對抗梅迪奇家族的共和象徵;而在宗教意義之上,又賦予了政治意涵(從原先的教堂移到市政廳入口旁邊),甚至變成了當時佛羅倫斯的精神象徵

領主廣場上的《大衛像》複製品。圖/黃經偉 攝影

透過本文確實了解《大衛像》的背景後,下篇我們將進入另一重頭戲:一起來解開《大衛像》的身體密碼,感受米開朗基羅的匠心巧思!

註一:有鑒於希望如實反映米開朗基羅製作《大衛像》當時參照的背景,有關大衛的描述,本文引用的是《聖經》記載,而不納入近代考古發現。

註二:《詩篇》第 23 篇常用於基督教禮拜、葬禮之中,全文如下:「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下篇:「世界第一男模」的身體密碼,尺寸、外觀皆學問?——解碼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下)

執行編輯:曾聖軒
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