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聞真相》與牛津社交定律:乖乖牌沒存在感?特權階級請犯錯,「有魅力」就沒關係?

《醜聞真相》與牛津社交定律:乖乖牌沒存在感?特權階級請犯錯,「有魅力」就沒關係?

Photo Credit:Gregory Hayes@Unsplash

「規則」在特權人士眼中,是否從來都可以被打破呢?權貴在面對真相時的態度,到底又是怎樣呢?

今(2022)年春天,影集《醜聞真相》(Anatomy of a Scandal)在 Netflix 熱播,這部政治法庭劇改編自作家莎拉范恩(Sarah Vaughan)於 2018 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小說。故事以一起強暴訴訟案為主軸,探討了英國菁英階層之間的權力運作、思維模式和人脈網絡。

由於劇中設定身陷強暴官司、被提起訴訟的男主角詹姆士,是一名從牛津大學畢業的保守黨議員,不免讓人聯想起前陣子疫情期間,在英國社會引發一片譁然的「衛生大臣與助理熱吻之婚外情事件」,從而使英國觀眾接收到了濃濃的既視感。

當然,故事中所有情節並非奠基於單一的真實事件,但作為牛津校友及前《衛報》資深政治記者的莎拉范恩也不否認,《醜聞真相》的創作素材源於自身在牛津求學的經驗,以及新聞內容所帶給她的靈感。

不過,比起透過劇中角色影射現實世界的人物,莎拉更感興趣的是探索這群特權階級面對真相時的態度,簡言之: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

關於這一點,現職牛津大學員工的我,歷經了幾番文化衝擊後,也有一些心得可以透過本文與讀者分享。

  • 小提醒:本文將提及部分影集劇情

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圖/Andrei Nekrassov@Shutterstock

特權階級眼中的「規則」和「欺騙」

影集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是詹姆士的妻子蘇菲與婆婆之間的對話。

當時,詹姆士被指控強暴的案件正在進行訴訟,永無止境的開庭程序、媒體關注,都令蘇菲感到疲憊與迷惘,於是她帶著孩子前往鄉村的婆家,希望能喘口氣。

不過,當蘇菲面露倦容,期待婆婆能一解自己心裡對丈夫和婚姻的疑惑時,婆婆卻以超乎蘇菲想像的肯定語氣對她表示,一切都不是詹姆士的錯,他那麼善良、帥氣、陽光、聰明,一直以來,無論做什麼,都能成功。

圖/Andrey_Popov@Shutterstock

「而且詹姆士具備一種徹頭徹尾、完完全全的自信,從他還是個小男孩時就如此了。他會在玩桌遊時厚顏無恥地說謊、作弊,堅持改變規則。」

聽到這段話的蘇菲很驚訝,她詫異地回問婆婆:「為何妳要默許他這樣的行為呢?讓妳兒子認為欺騙是沒問題的?」

此時,只見婆婆一派輕鬆:「或許我該改口形容他是在『掩飾』,而非『撒謊』。畢竟身處政治界,你需要在這方面保持一定的靈活性。」

這段大約短短 3 分鐘的婆媳互動場景,生動地呈現了英國上層階級的思維──過於自信的基因、想贏的本性,再加上鼓勵他們「自訂規則」的教養環境,造就了一種道德上的模糊感,使權貴人士真心認為:「我說的是事實,差不多就是這樣了。」或者,「我說的是我所看到的事實。」一如詹姆士在影集中的台詞。

又如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在下議院質詢時任英國首相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的「派對門事件」(Partygate)時所言:「強森要不是沒有閱讀疫情規定,就是不理解規定,否則就是他不認為這些規定同樣適用於自己身上。」

左特蕾莎梅(Theresa May),右為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圖/Frederic Legrand - COMEO、Michael Tubi@Shutterstock

究竟,「規則」在這一群特權人士眼中,是否從來都可以被打破呢?

只要有魅力,就沒關係?

作為牛津學職員,日常中,我接觸過不少學生。

長久累積下來的觀察,我發現,學生當中最討歐洲同事歡心的,不是那種最守規定、凡事都準時完成、從不製造麻煩的「乖乖牌」模範生;相反的,即使不停犯錯也不要緊,只要懂得露出迷人笑容、浮誇道歉、幽默自嘲,再時不時以巧克力、甜點、卡片等小禮物表達感謝,就能成為大家的心頭寶。

舉例來說,同學 A 已經數不清是第幾次出門忘記帶房卡了,正當同事們的理智線即將斷裂之際,他手捧著一大盒知名品牌的餅乾出現,以直入對方靈魂深處的真摯眼神、滿懷誠意的口吻,對著我們說:「抱歉抱歉我又來了,但相信我,我這回不是來找麻煩的,我知道自己實在太不應該,但真的莫名改不掉很多壞習慣,一直以來讓你們辛苦了。這個是綜合口味的餅乾,希望你們喜歡,裡面還有一張小卡,我真的太抱歉啦!」

圖/Dragon Images@Shutterstock

原先,我以為同事們嘴上雖然說著沒關係,但心裡肯定跟我一樣不領情──我總心想:「有時間做這樣的表演,不如踏實掌握自己分內之事、減少別人的負擔,比送禮更有意義吧!」

誰知道,同事們竟全都欣然接受這一套模式,甚至表示:「A 不管忘記房卡幾百次,我都不介意了。他真的人太好了,妳不這樣覺得嗎?」

諸如此類的小事,持續混淆著我的價值觀好一陣子,直到讀了一篇劍橋學生 Daniella Adeluwoye 投書至《衛報》的文章,才知道,這種困惑不是我獨有的感受。

文章中提到,早在進入牛津、劍橋以前,於伊頓公學時期,這些天之驕子們就學習了「修辭」(Oiling)的藝術,例如:如何施展「魅力」獲取成功。個人認為,也許這就是何以許多權貴階級如強森可以掌握權力的原因之一,不是靠功績或辛勤工作,而是因為擁有領袖風采和說服力。

一如前述這名 A 學生之所以能建立起好形象,不是靠著確實管理好自己的房卡,而是因為「善於講話、很會做公關」;若直接一點地說,就是「油腔滑調」。

正直的品格是一種選擇

回到《醜聞真相》影集最後,雖然部分評論認為蘇菲帶著孩子轉身離開詹姆士,並匿名揭發他早年的罪行,此舉過於天真爛漫,畢竟他們仍是利益共同體。

但換個角度來講,這是否可能也代表著作者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向大眾傳遞「正直的品格是一種選擇」的訊息?

猶如強森的請辭,是否也明示著「善於欺騙(掩飾)」的性格和作風,即使能夠讓人得到一時的甜頭、獲取一時的成功,但也終究會使其於更長遠的生涯中,為此付出代價。

執行編輯:曾聖軒
核稿編輯:孫雅為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