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頁阿拉伯】「只要文字活著,文明就還活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2019/05/08
22053
【一頁阿拉伯】「只要文字活著,文明就還活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文字是文明的表象與靈魂,古埃及人發明的象形文字,是一種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限定符號三部分組成的,相當複雜的文字系統,約形成於西元前 4000 年左右。

文字是文明的表象與靈魂,古埃及人發明的象形文字,是一種由表意符號、表音符號、限定符號三部分組成的,相當複雜的文字系統,約形成於西元前 4000 年左右。

象形文字的出現,與埃及人的宗教觀念關係密切:他們認為文字是由「文字之神」托特神所創造,是極為神聖的。

托特神掌管著知識與魔法,因此也被稱為「智慧之神」。在英語中,象形文字是 Hieroglyph,源於古希臘語的 hieros(神靈)和 glupho(雕刻)。據說這是因為希臘人到埃及後,看到象形文字大都刻在神廟的牆壁上,所以才這樣稱呼象形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圖/Shutterstock

從圖畫文字,過渡成為「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最早是由圖畫文字演變而來的,通常用一些形象、直觀的符號來表達一些具體的事物。大約到西元前 3500-3100 年的涅伽達文化時,因為圖畫文字本身已經很難對越來越多的生物體或非生物體作出描繪,所以圖畫文字逐漸過渡到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很可能最早起源於上埃及,考古學家從阿姆拉遺址、塔薩遺址等地都發現了早期的象形文字標記。目前在埃及發現的歷史最悠久、內容最完整的象形文字是在上埃及希拉康坡里斯(Hierakonpolis)地區出土的一塊納爾邁石板(也稱「納爾邁調色板」)。

它反映的是西元前 3100 年左右,納爾邁王征服尼羅河三角洲的情景:他頭戴白冠和紅冠,一手高舉權杖,一手抓著跪在地上的敵酋的頭髮,象徵著他的威武之態和王者之氣。

在納爾邁調色板上,刻著一些象形文字的符號,研究者認為,它們代表的是納爾邁與敵酋的名字。其中,有六棵生長著的植物,可能代表盛產於三角洲的紙草。此外,象形文字一般也刻在神廟、紀念碑或者墳墓的墓碑上,一方面表達敬重之意,另一方面也可做裝飾之用。因為象形文字本身非常逼真、優美,如果再塗上顏色,精心布局,會顯得非常美觀。

 

文字的演變:從「祭司體」到「世俗體」

但這種主要作為銘文的象形文字,筆劃繁多,華麗誇張,很難書寫,大約在第 5 王朝時期,書吏們開始簡化筆劃,發明了一種較為簡便的草書體,代替原來圖形清晰的文字符號。

在希臘、羅馬統治時期,這種文體被祭司們專門用來抄寫宗教文獻,所以被稱為「祭司體」,但當時一些正式的官方文件和銘文,仍使用傳統的象形文字。

大約在西元前 700 年左右,一種更簡便、更具有草體特徵的象形文字──「世俗體」出現,很快在上層社會和民間流傳開來,大有取代「祭司體」之勢。「世俗體」一詞來源於希臘語的 demoticos 一詞,意為「民間」、「大眾」,它不僅用於法律文書、公文契約,而且用於日常生活,成為古埃及最常用的一種文字。

亞歷山大征服埃及之後,希臘語成為官方語言,並逐漸為埃及的貴族所接受。西元前 3 世紀,埃及人吸取希臘語中的 24 個字母,創造了科普特文字,這是古埃及的最後一種文字系統。羅馬統治時期,科普特文還廣泛使用。等到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之後,古埃及的文字系統逐漸消失。

圖/Shutterstock

「只要文字活著,文明就還活著」

埃及文字在世界文字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直接推動了腓尼基字母文字的產生,許多腓尼基字母符號正是源於象形文字。古埃及的文字對保存、傳播埃及文化遺產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對於現代人來說,古埃及文明是早已消失的文明,但文明的內容依然活著。如同中國人對遠古時代殷、商的解讀是透過甲骨文,現代人對古老埃及文明的解讀則通過象形文字。文字是文明的靈魂,只要這種文字能向後人傳達前世的某些信息,讓人感受到留下那文字的人的生活片段,這文字便是活的,這文明便是活的」。在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上,法國學者商博良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古埃及語言學之父。

古埃及文字的發展與書寫材料的發展是同時進行的,書吏們在石料、木料、陶器、皮革、金屬及麻布上書寫,但最普通的書寫材料是紙草紙。

紙草是一種植物,普遍生長在古尼羅河谷地,尤其是下游的三角洲沼澤地。紙草有多種用途,但最主要的是用來造紙,所以才名為「紙草」。古埃及人書寫了大量的紙草文獻,記載了文明發展的軌跡,所記載的內容涉獵銘文、地理、天文、醫學、數學、藝術等方面。

迄今發現的紙草文獻大約有 10 萬張,大部分出土於氣候乾燥的上埃及。埃及現存最早的紙草文獻是第 5 王朝時期國王的一個帳本,距今有 4,500 多年的歷史。西元 3 世紀以後,廉價的羊皮紙逐漸替代了紙草紙,西元 936 年埃及停止了紙草紙的生產。

當今的埃及學者一直致力於對紙草文獻、紙草的種植與紙張生產工藝等方面的研究。漂泊在尼羅河上的「拉加伯博士紙草博物館」,收集了大量的實物與研究資料,應該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動博物館。

《關於作者》
1964 年 9 月生於河南省靈寶市,1984 年畢業於河南大學歷史系,1999 年獲得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史學博士學位。1999-2002 年,於南京大學和以色列 Bar-Ilan 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現為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授、猶太研究所所長。長期致力於猶太學及中東問題研究,獨立出版了《猶太人.猶太精神》、《以色列經濟振興之路》、《猶太文化的現代化》、《猶太人》等著作,並發表有論文六十餘篇。

圖/三民書局

備註:本文摘自張倩紅的《埃及史:神秘與驚奇的古國》。由三民書局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陳慈晏
核稿編輯:林欣蘋

Photo Credit:三民書局、Shutterstock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廣編企劃|品牌 20 周年傾力貢獻!傳繼蠟雕工藝,巨型創作羅浮宮盛大展出,Cindy Chao 榮登法國百年珠寶學府,首位受邀亞洲藝術家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