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厭世」的一生:諸事不順導致神經衰弱,最終因胃潰瘍而倒地不起

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厭世」的一生:諸事不順導致神經衰弱,最終因胃潰瘍而倒地不起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 年 2 月 9 日 - 1916 年 12 月 9 日),雖然在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乃至漢學研究上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造詣深厚,但一生中幾乎沒有過上幾天真心愉快的日子。

日本近代文學大師、唯一享有「國民大作家」稱號的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 年 2 月 9 日 - 1916 年 12 月 9 日),雖然在文學創作、文學評論乃至漢學研究上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造詣深厚,但一生中幾乎沒有過上幾天真心愉快的日子。

夏目漱石出生於 1867 年,即明治維新前一年,原名金之助。他出生時,父親 54 歲,母親 41 歲,上面已有多位哥哥、姐姐,他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從這個時候開始,準備走向現代化的日本,其社會結構不可避免地動盪起來。

幼年時期「爹不疼、娘不愛」:孤獨、空虛、焦慮

他的父親原本從屬於士族階層,受到維新改革潮流的影響,家業一落千丈;夏目漱石的出生因此成了家庭的沉重負擔。無可奈何的父母把他送給鹽原昌之助做養子,這對夫妻對年幼的金之助貌似很大方,因為他們當年曾受過夏目家的恩惠,但在孩子的眼中,兩人給予的並不是真誠的關愛。後來,鹽原有了外遇,與妻子分道揚鑣,夏目漱石在 9 歲時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

雪上加霜的是,此時夏目家的生活已十分艱難,父親對回歸的兒子表現得非常冷淡,除了給他吃喝,其他方面幾乎不聞不問。夏目漱石在鬱悶中度過孤獨、徬徨的青少年時代,那段經歷讓他過早地嘗盡人間酸甜苦辣。直到 21 歲,他才恢復「夏目」本姓。

「你的父親是誰? 」、「母親是誰? 」、「是誰把你養大的? 」這樣的叩問不斷折磨著尚未懂事的小夏目,沒完沒了。

在他日後的名作《少爺》中,從「少爺」被夏目刻畫成從小不受父母喜愛的孩子,甚至家人認為是他活活氣死了母親,不難看出少爺的原型便是夏目漱石自己。可以說,這一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融入夏目漱石本人的諸多特徵,被賦予作者本身的想法。透過少爺,我們就能大致看出夏目漱石的心境──孤獨、空虛、焦慮。

夏目漱石的求學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雖然他擅長文科,但數學考試一度是他的攔路虎;為此,他甚至因大學預科考試不及格而留級。19 歲時,他又因腹膜炎無法考試,成績落後得難以接受。

夏目漱石,攝於1912年9月13日明治天皇國喪。圖/維基百科

一波三折的感情生活,最後草率相親、結婚

更可惜的是,夏目的感情生活總是一波三折,只開花不結果,很多時候連花兒都無緣開。

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溫情,比夏目年長許多的嫂子便成了他唯一的心靈慰藉。夏目在心中愛戀著他的嫂子,但把對嫂子的愛慕之情壓在心底,表面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他知道,如果向嫂子求愛,必然會被嫂子婉轉拒絕,也必然遭到全社會的鄙夷和嘲諷,他把這種感情稱作「浮雲」。他不斷地自責,直到嫂子過世後,還認為她雖死猶生。

後來,他又愛上了一位名叫楠緒子的女子,不過由於種種原因,兩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為此夏目一度傷感不已。

他精通漢學,甚至能用漢語寫下格律詩詞。曾有一首〈無題〉這樣寫:「快刀切斷兩頭蛇,不顧人間笑語嘩。黃土千秋埋得失,蒼天萬古照賢邪。微風易碎水中月,片雨難留枝上花。大醉醒來寒徹骨,餘生養得在山家。」

後世研究者認為,「兩頭蛇」指的是青年時代誰都體驗過的戀愛與功名追求。漱石視二者為煩惱,要將其斬斷。青年的熱血、功名與戀愛,漱石想全都捨棄。但實際上,與楠緒子的糾纏,一直纏繞著漱石,故而「不顧人間笑語嘩」。與楠緒子的戀愛失敗,在異地切身品嚼的孤獨感,正表現在「大醉醒來寒徹骨」一句中。

他還有一首詩這樣寫道:「東風辜負出故關,鳥啼花謝幾時還。離愁似夢迢迢淡, 幽思與雲澹澹閒。才子群中只守拙,小人圈裡獨持頑。寸心空托一杯酒,劍氣如霜照醉顏。」遠離戀人的離情別緒,在職場上的鬱鬱不得志,懷才不遇而飽受打壓,完全躍然紙上。

彩虹般的楠緒子消失之後,在漱石看來,只有找到像嫂子那樣富於母性的女子為妻,人生或許才能完滿,可惜,這種幻想畢竟是幻想。29 歲時,夏目迫於各種壓力,草草和一個官吏的女兒鏡子相親、結婚。他連充分的戀愛都沒有談過。

這個女人畢生並不能完全讀懂自己的丈夫,而且心靈和丈夫一樣脆弱,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懷孕後,鏡子的歇斯底里症愈發嚴重,這是抑鬱到極致的瘋狂表現。某日,她居然付諸行動,準備跳河自殺,所幸被救,母胎都平安無事。為了避免妻子再度跳河,夏目漱石舉家遷移到市內,這段期間,他為求心靈的平靜,也曾學習靜坐打禪。到了第二年,長女筆子總算安然落地。

圖/維基百科

悲觀、厭世、抑鬱,終致胃潰瘍

家庭缺乏溫暖,學業不順,職場不順,愛情不順,總之,夏目漱石對女性的欣賞以及夢一般的戀愛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個人才華的自信,乃至他遠大而無法實現的抱負,都體現在其作品中。可以說,夏目漱石在冷峻的外表下,有著一顆對人世間的親情、溫情、愛情無比渴望的心,不過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及,必然導致他嚴重的心理問題。

相關文獻多次提到夏目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這個詞彙在目前的醫療界已經很少出現,因為當代醫學已經有了憂鬱症、焦慮狀態、人格障礙等身心疾病概念,基本上能把「神經衰弱」覆蓋了。

夏目漱石在其書信、日記中曾不止一次流露過「悲觀厭世」的思想傾向。在大正 3 年 3 月 29 日給津田龜次郎的一封書信裡,他這樣寫道:「也許是因為我生來愚蠢的緣故吧,這世上所有的人在我看來都是令人生厭的。」另外,他在大正 3 年前後給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棄生擇死」的想法,認為「人死後才能達到絕對的境地」。

由此可見,夏目漱石這種很不健康的心理問題,是導致胃潰瘍的高危因素。從某種意義上說,胃與人的大腦很像,它能和人類的情感對接,人不高興時,鬱悶乃至傷心時,胃也不好過,不能好好工作,甚至傷殘、罷工、辭職。

1916 年 12 月 2 日下午,夏目漱石排便時突然發現腹部劇痛,他嘗試用雙手撫摸、按壓腹部,試圖緩解痛苦,然而就在一瞬間,他倒下了,陷入昏迷狀態。或者說,這是絕對的安靜,一睡不醒,大作家終於遠離一切的煩惱和糾結。

12 月 9 日下午 6 點 45 分,夏目漱石不治,終年 49 歲。

2004年11月以前發行的日元1000元紙幣上的夏目漱石頭像。圖/維基百科

《關於作者》
譚健鍬
廣州中山大學醫學碩士畢業、廣州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廣州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碩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專擅心血管疾病診療。澳門作家協會會員、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澳門日報》專欄作者。
愛好歷史與文學,醫療工作之餘投身寫作,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著有《世界史聞不出的藥水味》、《史料未及的奪命內幕》、《歷史課聽不到的奇聞》、《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病榻上的龍》等。

圖/時報文化出版 提供

備註:本文摘自譚健鍬的《歷史課本不能說的祕密:世界一流人物的暗黑病史》,由時報文化出版授權換日線原文轉載並增訂小標。惟圖、文經編輯,均與原作有部分出入,欲閱讀作者完整作品,歡迎參考原書。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趙安平

Photo Credit:維基百科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