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自己是誰,她認為沒必要為此道歉。1990年春天,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碰巧是希拉蕊·羅德姆·柯林頓(Hillary Rodham Clinton)的母校——的行政管理部門邀請時任美國第一夫人芭芭拉·布希(Barbara Bush)在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並接受榮譽學位。這所女子學院的學生髮表抗議,在一份請願書中稱布希是「通過她丈夫的成就獲得認可」,並接著說韋爾斯利「教導我們憑藉自己而不是配偶的價值獲得獎勵」。
這其中還捲入了不同世代之間的爭鬥。她的丈夫喬治·H·W·布希(George H. W. Bush)在私人白宮日記中寫道,布希夫人被攻擊是「因為她不是靠自己成功的——她取得現在的成就是因為他是她丈夫。」喬治·布希接著寫道:「她是一位好母親、好妻子、優秀的志願者、識字運動和其他高尚事業的優秀領導者,這個事實有問題嗎?沒問題,但聽聽這些自視甚高的孩子說了什麼。」那些20世紀最後十年的年輕女性們覺得,從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輟學的布希夫人似乎意味著倒退回一個不那麼開明的時代。
布希夫人已於週二去世,享年92歲。她生前從未有過退縮。她出現在韋爾斯利,並用畢業典禮致辭探究人生選擇的複雜性。她告訴畢業生,並不是只有一條路,一個人應當遵從自己的內心,然後竭盡全力。「我們或許應當快一點適應,或許應當慢一點適應,」她說。「但無論什麼時代,無論什麼時候,有一點永遠不會改變:為人父母,如果你們有孩子的話,必須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你必須給孩子講故事,擁抱孩子,你必須愛自己的孩子。你們家庭的成功和我們社會的成功,並不取決於白宮裡面發生的事情,而是取決於你家裡發生的事情。」
當她說到也許台下某個人有一天會像她一樣,以總統配偶的身份管理白宮時,現場響起的掌聲最熱烈。「我祝他順利,」布希說。
廣告
這是典型的芭芭拉·皮爾斯·布希(Barbara Pierce Bush):擅長政治技巧、心平氣和。這對她丈夫也很有利,因為她表現得既通情達理,又比較保守,這正是喬治·布希本人政治形象的本質。
芭芭拉·布希是屬於最偉大的一代(Greatest Generation)的第一夫人。她在世紀中葉成年、經歷過一場世界大戰、在德克薩斯州打拚、養家糊口、一個女兒死於白血病、先後幫助丈夫和兒子們在政治上崛起。她是一位總統的妻子,也是另一位總統的母親。在合眾國歷史上,和她共享此殊榮的只有阿比蓋爾·亞當斯(Abigail Adams)。
芭芭拉·布希是最後一位在毫無兩黨之爭的首都主持白宮的第一夫人——指出這一點既不傷感,也不誇張。她和丈夫是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所說的「人際關係學」的大師。
一個原因是當時的世代和文化傾向——促使韋爾斯利的抗議者大聲疾呼的也是這種傾向。布希夫人1925年出生於紐約市,在紐約州拉伊市長大,長期受到婆婆多蘿西·沃克·布希(Dorothy Walker Bush)的盎格魯-撒克遜裔白人新教徒行為規範的影響,本能地熱情好客。老布希夫婦以親切、謙恭的精神執政,與我們這個時代的激烈黨派之爭大相逕庭。在她的白宮、戴維營(Camp David)以及布希家族在緬因州海岸的度假地沃克角,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受到了同等頻率、同等體面的接待。
她一直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因為喬治·H·W·布希認為人生既是一場偉大的冒險,也是一場漫長的重逢。1948年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布希立刻開車前往德克薩斯州的敖德薩,去接芭芭拉和生於1946年的喬治·W·布希,住進他與一對妓女母女合租下來的一套複式公寓。這是布希夫婦美國冒險之旅的27次搬家中的第一次。
布希夫人從敖德薩給她父母寫信,感謝他們寄來25美元,供喬治·W上託兒所。她在信中說,「G.W.B.有點調皮。今天早晨我寫信時,他把罐頭起子按到我腿上。很疼,我強忍著沒戳他幾下。」後來,他們充滿愛意地相互嘲弄了幾十年。喬治·W·布希經常說自己繼承了父親的眼睛和母親的嘴巴。
廣告
她的話鋒也可以很犀利。1984年,她輕率地用一個跟「rich」押韻的詞形容她丈夫的競選對手、沃爾特·蒙代爾(Walter Mondale)的副總統競選夥伴傑拉爾丁·費拉羅(Geraldine Ferraro),她承認,家人後來因此稱她為「桂冠詩人」。
她孜孜不倦地倡導普及讀寫能力,1989年,當愛滋病仍籠罩在神秘和誤解之中時,布希夫人訪問了華盛頓的一個HIV感染嬰兒之家,擁抱了那裡的孩子們,以及一名被感染的成年人。這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一個充滿同情、愛和接納的信號。作為第一夫人,她很受歡迎,1992年,一些選民向二戰一代提出了最後的呼籲:「請再次選擇芭芭拉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