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東區崛起、開挖捷運、美化市容,讓中華商場沒入歷史

台北人的共同回憶:回顧中華商場的興衰【下】

台北人的共同回憶:回顧中華商場的興衰【下】 當年人來人往的中華商場,最後還是淹沒在城市進化的軌跡中。(圖片提供:張哲生)
作者:張哲生
日期:2020-02-08

近來由於公共電視拍攝《天橋上的魔術師》,讓曾經存在超過30年的「中華商場」,又重新獲得輿論關注,並引發熱烈討論。在中華路那八棟三層樓的建築,不僅是許多老台北人的共同回憶,更是這座城市令人難忘的文化地景,在這片場域發生過無數悲歡離合的時代故事。請跟著懷舊達人張哲生的筆觸,一起回味中華商場的成立背景和興衰起伏。

(續上篇)如果我們將1960年代定位為台灣戰後人文景觀的轉型期,那麼,1980年代應算是人文景觀的劇變期,尤其是都會區。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80年代之前,一般人不會去認真考慮中華商場該不該拆除,它理所當然的存在,幾乎任何人們想買的東西,都可以在那裡買到,東區雖然發展甚猛,西門町的繁華依然未受威脅。

但,西門町終究得面對時代變遷的挑戰,中華商場頓時成了競爭的包袱,在它旁邊的縱貫線鐵道,更是絆腳繩,皆得去除。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同時,拆與建的連環效應波動了整個都會區,中和、永和、三重、板橋、新莊、新店,都不停地拆與建,因為人口急遽增多,對大淡水河流域的承載能力而言,是重大的挑戰。

1981年5月,中華商場20年租約期滿。原本台北市政府計畫就此將中華商場收回、拆除,但在租戶的要求下,又再續約4年。

更多政策解析、城市發展,請訂閱《城市學》不定期專題企劃!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1984年,中華商場產權被台北市政府登記名下。

1985年5月1日之後,商場樓頂的大型霓虹燈開始進行拆除。之後,中華商場樓頂的廣告物便被完全拆除,西門鬧區的夜景也因此失色不少。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1986年,台北市西區新計畫出爐,中華商場拆除之聲漸起。

1983年7月,為配合台北市區縱貫鐵路地下化工程,沿中華路這段的鐵路開始動工、移入地下。而該工程於1989年9月完工後,又為減少捷運施工期間的交通衝擊,中華路原鐵道段於1990年11月18日佈設雙向公車專用道,這也是台北市第一條設置的公車專用道。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1990年,中華商場東側開挖捷運工程,周邊商家大受影響、生意一落千丈。

時任台北市長的黃大洲表示:「與台北人生活密切的中華商場,伴隨著經濟成長,三十多年的繁榮已一點一點地流逝,為因應都市發展的需要,拆除中華商場,重建中華路,讓香榭大道的願景,成為台北市邁入國際性都會的指標。」

右一為前台北市長黃大洲。(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右一為前台北市長黃大洲。(圖片提供:張哲生)

黃大洲市長繼續為決定拆除中華商場的理由定調:「在經歷三十多年的演變和都市發展的衝擊後,重新規劃、整建中華路,是勢在必行。為了使其重現生機,拆除中華商場成了不得不然的措施;因為它不僅可以紓解過於擁擠的交通景象,更可直接提供都市中心地區賞心悅目的綠化效果。而做這樣的決策不難,但落實執行政策則需要決心、愛心、耐心,和周延細膩的計劃,當然其間拆遷過程的艱辛、居民的抗爭,與政府的協調,則是在所難免的。」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最後,黃大洲市長決定在1992年10月拆除中華商場,他表示:「該做的還是要做,正當的堅持和貫徹執行,在更新的過程中,總會有苦痛、有風險,但強勢而篤定的作為,以堅毅的平常心,使公共政策得以貫徹執行,帶來豐碩的成果,今天不做,明天會更後悔。」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於是,民國50年到70年代的台北地標中華商場,在配合都市更新及因應捷運板南線施工的原因下,於1992年10月20日開始拆除,從北往南一棟一棟地拆,八棟建築在10月30日被全部夷為平地,中華商場就此走入歷史。

圖片提供:張哲生圖/圖片提供:張哲生

雖然台北市政府在2001年4月,以寬度70至80公尺的林蔭大道展現,並重塑全新風格的傢俱、景觀、人行道、腳踏車道及公車專用道等設施,再創西門地區活絡的生機。不過,已經逝去多年的中華商場,仍是許多人心中難以取代的魂縈夢牽。

👉加入城市學FB官方帳號,即時追蹤最更多城市議題!

關鍵字:地方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台北人的共同回憶:回顧中華商場的興衰【上】
中華商場再現世間!老台北人想一探究竟嗎?
重慶南路成為商旅重鎮 北市傳奇書街只剩回憶?
張哲生

張哲生

1972年生,臺北艋舺人。長期研究臺灣近代史,對記錄臺灣人文不遺餘力,並於網路從事懷舊分享長達20餘年,被譽為懷舊達人。著有《飛呀!科學小飛俠》與《哲生的童年回憶》,現為哲生原力數位創意總監。

推薦文章 推薦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