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

[má què]
雀科麻雀属下的动物统称
展开2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麻雀(英文名:Old World Sparrows)是雀科、麻雀属的1属小型鸣禽,共有28种,其中5种分布在中国。体长10-20厘米。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除树麻雀外,雌雄均异色。它们呈褐色或灰色,往往有黑色、黄色或白色斑纹,尾巴很短,喙短而硬。
麻雀喜欢栖息在有人类生活的各种生境。适应力强,性活泼,常集群活动;一般在地上、草丛及灌丛中觅食,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较为嘈杂。麻雀在地面行进时为齐足跳动。食性较杂,主要是吃种子,有时也会吃细小的昆虫。一些如家麻雀及灰头麻雀也会吃腐肉,绝大部分是杂食性的,以谷粒、草籽、果实为食。通常筑在灌木、乔木、树洞和建筑物下。它们一次可以生多枚卵,双亲都会负责孵化,孵化期为12-14日,雏鸟14-24日大就会换羽。
麻雀分布相当广泛,除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形容麻雀最典型的生物科学词汇即“雀泛”。
中文名
麻雀
拉丁学名
Passer
外文名
Old World Sparrows
Sparrow
同义学名
Pyrgita Cuvier, 1816
28种 [3]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亚    目
鸣禽亚目
亚    纲
今鸟亚纲
亚    种
49亚种 [4]
命名者及年代
Brisson, 1760
保护级别
易危(VU)2种;无危(LC)26种 IUCN [3]

动物学史

播报
编辑
全球麻雀数量在持续减少,但这似乎很少引起当下人类的关注与重视。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似乎全球都出现了所谓的“麻雀问题”(The Sparrow Question),以至于世界各地都发生过大规模的集体灭杀麻雀行动。“麻雀问题”是指近代以来,麻雀给人类所带来的“麻烦”及人类围绕麻雀利弊而展开的讨论和争论,以及所采取的相关行动。麻雀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在欧洲属于本土鸟类,欧洲也是近代较早对麻雀进行数量控制的地区,比如德国以立法控制麻雀数量;19世纪中叶,英国针对“麻雀问题”在国内展开了广泛讨论,灭杀麻雀持续至19世纪末;1850年代以后,随着麻雀被引进到美国并在本土快速繁殖,1870年代开始,美国对麻雀的态度发生极大转变,大量民众视之为“瘟疫”。随后,美国兴起了大规模灭麻雀的讨论及行动。此外,1930年代苏联、1950年代的中国也都有集体灭雀的历史。 [6]
对于担局举19世纪英国的“麻雀问纹捉题”争论,马修·赫尔姆斯(Mathew Holmes)做过讨论,其从博物学、鸟类经济学等知识体系的发展角度进行分析,指出19世纪下半叶的博物学的主观性谅连胶(即无共识性)和流行导致了一场关于麻雀效用的持续辩论。到了19世纪末,博物学开始衰落,经济鸟类学家建议对麻雀数量控制,以保护农作物。美国的麻雀问题却表现得更激烈,以19世纪末的集体灭麻雀行为最为引人注目,诸多学者指出,美国此阶段的灭麻雀行动是当时美国对外来移民态度的折射。 [6]
亚洲,中国从1955年底到1960年全国发起了一场全民灭麻雀运动,成为“除四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于1955年底兴起,1958年时变成全民运动,经科学家1956年冬至1957年春、1959年下半年两轮批评,尤其是在其恶劣后果充分彰显之后,终于在1960年结束。对于此次运动的详细过程以及相关政治史研究成果已十分详细,在1950年代也兴起研究麻雀高潮,但其目的在于探知如何消灭麻雀,当然也有鸟类科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去挽救麻雀命运。 [6]
张乐平漫画《天罗地网》记录了1958年声势浩大的“剿雀”运动
麻雀在欧洲是本土鸟类,据20世纪初的鸟类学家研究,欧洲除意大利较少以外,麻雀广泛分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角落。在欧洲国家中,较早开始控制麻雀的是德国,而德国麻雀的数量其实是在18世纪才逐渐增多的;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麻雀集中分布在德国的粮食产区,成为严重的经济问题,当局试图通过征收“麻雀人头税”(poll tax)来控制麻雀数量,即每个公民每年都必须交付一定数量的麻雀头,清点后焚烧。1816年以前,德国确实存在严重而持续的“麻雀问题”,在19世纪中叶以前,谷物是最重要的物资,谷物短缺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19世纪中叶以后,德意志联邦中的普鲁士开始由上层主导,在国内推广马铃薯主粮化,才帮助普鲁士度过粮食危机,并在与法国的战争中取得优势。19世纪末,麻雀造成的损失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但尽管如此,麻雀一直被灭杀。在19世纪末美国系统灭杀麻雀时,欧洲的灭杀麻雀已经开展了至少半个世纪。当1886年一位美国人访问英格兰地区的农民对麻雀的态度时,本地农民对美国引进这种鸟感到困惑,民众称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花了50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来灭杀这种鸟,到19世纪末仍然在持续花钱灭杀麻雀,而美国却将其引到国内。 [6]
随着欧洲殖民进程的推进,麻雀被引进到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北美。美国本土最初没有麻雀,1850年代后期才引入美国。刚开始只是作为标本从英国引进8对到纽约的布鲁克林研究所,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麻雀已遍布美国全境及加拿大南部地区。因引进的麻雀主要来自英国,所以在美国,早期习惯将其称为“英国麻雀”(English Sparrow)。 [6]
最初引进的人认为,麻雀是一种食虫鸟。整个19世纪50、60年代,一直到1870年,美国东部都在大量引进了麻雀以遏制毛毛虫(挨删Caterpillars)泛滥。麻雀繁殖很快,也确实吃掉了一些害虫。在1855年至1870年期间,大多数人的意见是,进口麻雀对本地是有利。由于麻雀引进对防治害虫起到很好的效果,波斯顿还为麻雀修建了纪念碑。但此后人们发现这种鸟快速繁殖,挤占本土鸟类生存空间,其中以本土的知更鸟最为典型,而本土鸟在控制害虫上明显效果更好。加之麻雀抢夺粮食、污染屋顶、管道及建筑物墙面,以及破催她键肯坏雨水供应等。很快这种鸟的名声就变得极坏,一些文献中将其描述为“瘟疫”。 [6]
1889年美国农业部出版了关于麻雀的公报,研究了“麻雀”的食物结构,收集了大量抵制麻雀的证据,建议在美国各地消灭麻雀。应对麻雀的方法,大概有摧毁巢穴和幼鸟,射击和毒杀等几种,其中毒杀所用的药剂为士的宁(strychnine);虽然灭杀麻雀行为一直存在争议,但不影响灭雀行动。灭雀的具体方法,包括破坏巢穴、射杀、诱捕和毒杀。其中,诱捕无疑是最好的。麻雀很好吃,有营养价值,建议把它们用作食物,可以减少麻雀的数量。详细介绍了制网捕麻雀技巧、射击要点、制人工雀巢诱捕及用士的宁毒杀之详细方法。为激励民众参与灭杀,美国许多州发布赏金计遥颂划,但这导致许多与麻雀相似的鸟类遭到灭杀。在如此缜密的捕杀计划下,麻雀此后在数量上确实有减少。在俄亥俄州莱克伍德地区,麻雀数量就有较大的减少。虽然这也与各地区作物种植结构及牲畜饲养变化有关,但人类的大量捕杀无疑是其中重要仔霸坑原因。 [6]
除北美以外,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也是麻雀引进后在当地大量繁殖,并带来严重后果的地区。在新西兰,因为麻雀的数量如此之多,民众被要求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当地的每个县都任命了一名特别官员,他们的唯一职责就是消灭麻雀,费用由每个县征收的特别税承担;在澳大利亚,麻雀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本地人也在奋力灭杀麻雀。 [6]
欧美国家对麻雀的宣战行为是否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农业大国中国,未敢定论。可以肯定的是,20世纪初中国人对美国的灭雀行动是知晓的。民国《息烽县志》中记载了当时美国的麻雀繁殖情况:“今之谈动物者,曰美利坚国,百年以前不见此种,有人携一千五百头放养之,未三十年间,已弥布全国,其孳息之强,尤可见矣。”可见方志编纂者对美国灭雀行动定然也是知晓的,但却不记载其灭杀行动,只是以“按语”口吻介绍了麻雀在美国的情况,附在麻雀入药之后,表明当时的中国并不认可西方的灭杀行为。 [6]
中国1950年代的灭雀行为是与“除四害”行动一并开展的。但“除四害”始于1952年初的爱国卫生运动,当时提出“消灭苍蝇、老鼠、跳蚤、虱子和蚊子等传染病媒介物(俗称‘五害’)”,还不涉及麻雀问题。1955年11月,国家领导人在杭州和天津分别同十四个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共同商定农业发展“十七条”,并计划在1956年1月提交国务院讨论。十七条内容中第十四条为“除四害”,“即在七年内基本消灭老鼠(及其他害兽),麻雀(及其他害鸟,但乌鸦是否宜于消灭,尚待研究),苍蝇,蚊子。”此时麻雀进入“四害”行列而正式被灭杀。“四害”中,其它三种害虫主要与疾病卫生有关的,麻雀主要影响粮食产量。 [6]
1959年下半年中国各地出现严重的虫害,促使高层领导人反思灭雀运动与虫害问题可能存在关联。一些生物学家提出要为麻雀平反,1959年11月27日中科院向高层领导人提交了麻雀问题的最新报告,报告指出:对于麻雀是益鸟还是害鸟,国内外科学家意见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由于地点、时间不同,益处和害处也不同。如只促采城市、林区、果园和农作区不同,不同季节也不同,在谷物收获季节危害最严重;有些科学家倾向于提消灭雀害,而不提消灭麻雀;许多生物学家都认为修改后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7年修正草案)还是比较合适的,但有的城市没有很好执行。 [6]
对于1950年代中国的灭雀行为,领导人个人意志虽重要,但全球其他国家也出现这种灭雀行动,则表明此阶段人类发展中面临同样问题。麻雀命运与近代以来全球农业由个体、低产向高产和集约化发展转变有关。中国的灭雀则与国内急切希望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相关。虽然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灭杀麻雀运动的原因是多元的,但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麻雀被指控对粮食作物的损害,诸如小麦、玉米、燕麦、水稻、荞麦等主粮作物。 [6]
近代以来,麻雀这种鸟类对于人类生态系统影响兼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作为本土物种,其种群繁殖与近代以来农业集约化发展产生矛盾;其二,作为外来物种,麻雀的繁殖在短期内又威胁到本土鸟类的生存,成为生物入侵的典型代表,其中以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最为典型。近代以来人类对麻雀的态度与采取的行为方式,可以作为近代以来人类认知环境、自然及本我历程之参照。 [6]
在近代工业文明推动和人类中心观驱动下,人类对危害或有潜在危害的生物采取灭杀,这是人类发展中过分强调自我而忽视生态系统自身复杂性之体现。人类对麻雀的这种全球性灭杀行为,不应该作为彼此孤立个案研究,而应该从全人类视角、以长时段来思考。麻雀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鸟类之一,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始于人类农业起源定居之时,人雀关系在很长时间内呈现的是人类与周边自然环境协同进化。但在近几百年的人类发展过程中,麻雀与人的协同演进关系被高速推进的人类文明进程打破,并且人类也在极力抛弃这种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共生关系 [6]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麻雀是一类小型鸣禽,它们的大小、体色甚相近。一般上体呈棕、黑色的斑杂状,因而俗称麻雀。初级飞羽9枚,外侧飞羽的淡色羽缘(第一枚除外)在羽基和近端处,形稍扩大,互相骈缀,略成两道横斑状,在飞翔时尤见明显。嘴短粗而强壮,呈圆锥状,嘴峰稍曲。闭嘴时上下嘴间没有缝隙。雌雄鸟羽毛的颜色常有区别。 [1]
麻雀体型较小,除翅膀较小、脚不能步行外,外形与其他鸟类差别不大。由于翅膀较短,不能长距离飞行,只可跳跃而不可步行,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小型鸟类的重要特征。 [6]
树麻雀体长13-15厘米。雄鸟从额至后颈纯肝褐色;上体砂棕褐色,具黑色条纹;翅上有两道显著的近白色横斑纹;颏和喉黑;雌鸟似雄体,但色彩较淡或暗,额和颊羽具暗色先端,嘴基带黄色。相似种家麻雀以及其他麻雀颊部均无黑斑。 [1]
黑顶麻雀体长15厘米。繁殖期雄鸟头顶有黑色的冠顶纹至颈背,眼纹及颏黑,眉纹及枕侧棕褐,脸颊浅灰。上体褐色而密布黑色纵纹。雌鸟色暗但上背的偏黑色纵纹以及中覆羽和大覆羽的浅色羽端明显。 [1]
家麻雀体长15厘米。雄鸟与树麻雀的区别在顶冠及尾上覆羽灰色,耳无黑色斑块,且喉及上胸的黑色较多。雌鸟色淡,具浅色眉纹。较山麻雀雌鸟色彩淡,翼斑不如黑顶麻雀的雌鸟明显,且尾无叉,胸色较淡。上背两侧具皮黄色纵纹,胸侧具近黑色纵纹。
山麻雀体长14厘米。雄雌异色。雄鸟顶冠及上体为鲜艳的黄褐色或栗色,上背具纯黑色纵纹,喉黑,脸颊污白。雌鸟色较暗,具深色的宽眼纹及奶油色的长眉纹。 [1]
麻雀

栖息环境

播报
编辑
栖息地海拔高度300-2500米。无论山地、平原、丘陵、草原、沼泽和农田,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各类森林和灌丛中,多活动于林缘疏林、灌丛和草丛中,不喜欢茂密的大森林。多在有人类集居的地方,城镇和乡村,河谷、果园、岩石草坡、房前屋后和路边树上活动和觅食。麻雀的栖息环境很广,但一般多栖息在居民点或附近的田野。大多在固定的地方觅食和在固定的地方休息。白天活动范围大都在2-3千米内,晚上藏于屋橼洞穴中或附近的土洞、岩穴内以及村旁的树林中。 [1] [6]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麻雀多活动在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性极活泼,胆大易近人,但警惕性却非常高,好奇心较强。多营巢于人类的房屋处,如屋檐、墙洞,有时会占领家燕的窝巢,在野外,多筑巢于树洞中。有时可以发现它们在个别的树上筑巢,然而麻雀在一年的四个季节中都是成群的,具有很多洞的老树群,通常是它们最喜爱的筑巢地点。
除繁殖、育雏阶段外,麻雀是非常喜欢群居的鸟类。秋季时易形成数百只乃至数千只的大群,称为雀泛,而在冬季它们则多结成十几只或几十只一起活动的小群。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在麻雀居住集中的地方,当有入侵鸟类时它们会表现得非常团结,直至将入侵者赶走为止。麻雀在育雏时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勇敢。 [1]
麻雀为杂食性鸟类,夏、秋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种子为食,育雏则主要以为害禾本科植物的昆虫为主,其中多为鳞翅目害虫。由于亲鸟对幼鸟的保护较成功,加上繁殖力极强,因此麻雀在数量上较许多种鸟要多,这样在庄稼收获季节容易形成雀害。冬季和早春,麻雀以杂草种子和野生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为食,也吃人类扔弃的各种食物。栖息于居民点和田野附近。白天四处觅食,活动范围在2.5-3千米以内。在地面活动时双脚跳跃前进。翅短圆,不耐远飞,鸣声喧噪。主要以谷物为食。当谷物成熟时,多结成大群飞向农田吃谷物。繁殖期食部分昆虫,并以昆虫育雏。繁殖力强。 [1]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麻雀分布相当广泛,除极寒冷的南北极和高山荒漠,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麻雀原产于欧洲、非洲和亚洲。在美洲,澳大利亚和世界其他地区,人类定居者引进了一些物种,特别是在城市和人类居住区,迅速归化。例如,家麻雀,在北美和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及国家,并在很多南美地区,数量分布密集广泛。 [3]
麻雀分布图 [5]

繁殖方式

播报
编辑
除冬季外,麻雀几乎总处在繁殖期,每次产卵六枚左右,孵化期约14天,幼鸟一个月左右离巢。每年至少可繁殖2窝。它们的巢比较简陋,筑巢材料的种类很多,包括草,干草,羊毛,羽毛等。有时巢会位于岩石中,灌木丛的根部,或是建筑物如谷仓的屋檐下。大都建在屋檐下和墙洞中,巢呈碗状。每窝产卵4-6枚。卵灰白色,满布褐色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1-12天。雏鸟全身裸露,15天以后才能出飞自行寻食。 [1]

下级分类

播报
编辑
麻雀属(28种)
中文名称
学 名
英文名称
1
Passer ammodendri
Saxaul Sparrow
2
Passer castanopterus
Somali Sparrow
3
Passer cordofanicus
Kordofan Rufous-sparrow
4
Passer diffusus
Southern Grey-headed Sparrow
5
Passer domesticus
House Sparrow
6
Passer eminibey
Chestnut Sparrow
7
Passer euchlorus
Arabian Golden Sparrow
8
Passer flaveolus
Plain-backed Sparrow
9
Passer gongonensis
Parrot-billed Sparrow
10
Passer griseus
Northern Grey-headed Sparrow
11
Passer hemileucus
Abd Al Kuri Sparrow
12
Passer hispaniolensis
Spanish Sparrow
13
Passer iagoensis
Iago Sparrow
14
Passer insularis
Socotra Sparrow
15
Passer italiae
(Vieillot, 1817)
16
Passer luteus
Sudan Golden Sparrow
17
Passer melanurus
Cape Sparrow
18
Passer moabiticus
Dead Sea Sparrow
19
Passer montanus
Eurasian Tree Sparrow
20
Passer motitensis
Southern Rufous-sparrow
21
Passer pyrrhonotus
Sind Sparrow
22
Passer rufocinctus
Kenya Rufous-sparrow
23
Passer rutilans
Russet Sparrow
24
Passer shelleyi
Shelley's Rufous-sparrow
25
Passer simplex
African Desert Sparrow
26
Passer suahelicus
Swahili Sparrow
27
Passer swainsonii
Swainson's Sparrow
28
Passer zarudnyi
Asian Desert Sparrow
[2-4]

保护现状

播报
编辑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2020年ver3.1:
  • 易危(VU)——2种;
  • 无危(LC)——26种。 [3]
麻雀Passer montanus;山麻雀Passer rutilans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7]

种群现状

因农村等城市大部分泥草房的消失,使得麻雀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其数量也逐渐减少,使大型猛禽和猫科动物的食物资源出现危机,造成一定范围的生态失衡。 [3]

相关文化

播报
编辑
由于麻雀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各地对于麻雀的态度与文化认知各有不同,有些文化中将其视为圣鸟,也有地区将其视为不祥之物。传统时期,中国文化中并不将麻雀视为完全意义上的“害鸟”,而是偏向于将其视为与人类相伴而生的常见鸟类,这种鸟可以作为医药资源,同时还是食用对象,这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典型呈现。西方学者对于中国食用野生动物有诸多批评,包括医药中对野生动物的使用。传统时期,与人同处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动物确实被中国古人作为治病良药,甚至是美食。麻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以药食的形象出现于历史典籍之中。 [6]
麻雀既象征胸无大志、贪图享乐,亦寓意勤劳、自由。从青铜时代开始,雀一直被视为的象征。麻雀表示一种顽强的精神,有着不被打倒的意思,中国有句古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意为:事物虽然很小,但是该有的东西都存在。自古以来,人们常以鄙夷的眼光看待麻雀,用嘲讽的语气评论麻雀,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万雀不及一凤凰”等。 [6]
随着人与自然越来越远离,城市化进程中适合人与麻雀共生的环境改变,城市中的麻雀也逐渐减少甚至是灭绝。而在农村广大地区,由于高效除草剂使用的增加,也意味着许多地区没有了杂草种子;使用更高效的农业机械,也减少了粮食外漏,这些都促使麻雀数量也在减少。近代历史上人类极力想灭杀的麻雀,随着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农业集约化、高农药化,从人类生活中“自然地”脱离了出去,人类可能要警惕掉入新的“寂静春天”陷阱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