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品读

长针深刺八髎穴配合雷火灸治疗闭经1例

发布时间:2021-10-27点击量:1859

引用:徐蕾,林天云,丁敏.长针深刺八髎穴配合雷火灸治疗闭经1例[J].中医药导报,2019,25(10):106-107.

闭经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其致病因素复杂,对广大女性的生育、家庭生活质量均产生严重影响。笔者采用针灸治疗1例继发性闭经患者,效果显著,现将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27岁。5年前因“双侧乳房纤维瘤”行手术治疗,术后月经未行,曾在外院服中药治疗2年未见效果,2014年1月2日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查妇科B超示子宫偏小、盆腔积液、两侧卵巢未见异常,查性激素示卵泡刺激素(FSH)163.60 IU/L,黄体生成素(LH)55.77 IU/L。考虑继发性闭经,予雌孕激素口服治疗,患者服用激素后于2014年1月26日来月经,于月经第3天查FSH示13.78 IU/L,LH 2.97 IU/L,促甲状腺激素(TSH)1.64 mU/L,妇科B超示子宫内膜厚4 mm,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此后患者长期服用雌孕激素3年,每隔3个月查性激素及妇科B超,结果显示患者激素偏高,子宫内膜偏厚。患者曾尝试停激素1个月,月经未行,继续服用后,月经复行。由于患者不想长期靠激素维持,有怀孕需求,遂于2017年8月11日至我院针灸科就诊。

现症见:患者喜食甜品、冰淇淋、雪糕等食物,一般情况良好,不善言谈,伴有腰酸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考虑发病与饮食及心理压力有关,证属气滞寒凝,肝郁肾虚证。给予疏肝理气、温补肾阳,主穴:天枢、关元、气海、归来、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太溪、太冲、肝俞、肾俞。艾盒温和灸关元穴(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慈辉牌雷火灸,点燃后放入艾盒中,放置在关元穴部位施灸,热度控制在43℃左右,持续施灸30 min)。患者先仰卧位针刺及艾灸,后俯卧位针刺,手法为平补平泻,30 min/次,1次/d,周末休息再继续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诉无明显改变,感觉腹部有温感。患者第1次针刺及艾灸后,骶尾骨处有1处约5 cm×5 cm大小的红斑(见图1)。患者否认是胎记,数分钟后红斑消失,当时以为是压痕,故未予重视。













图1 红斑

复诊:后几次均出现上述现象,考虑是经络现象的反应。该红斑正是八髎穴所在的区域,由于经络现象能反映疾病,为探讨针灸八髎穴是否能起到效果,于是在上述腧穴基础上,加用次髎、中髎、上髎。(见图2)












图2 针刺八髎穴

(1)揣穴:由下而上的顺序,下髎定位:在第4骶后孔中,先摸到骶管裂孔顶点突起的骶角,靠近骶角外侧凹陷为下髎穴,用标记笔作标记;中髎穴在第3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骶正中线的中点;次髎穴在第2骶后孔中,骶管裂孔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处;上髎穴在第1骶后孔中,次髎向上约2 cm,向外凹陷处。

(2)针刺角度:用苏州佳健牌0.35 mm×75 mm长针针刺,下髎穴垂直进针;中髎穴针尖向下与骶骨平面成70°进针;次髎穴针尖向下与骶骨平面成50°进针;上髎穴针尖向下与骶骨平面成30°进针。

(3)针刺感:长针针身全部刺入,使患者产生向肛门、会阴扩散的触电感。

(4)方法:先俯卧位针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穴位(具体针刺方法如上所述),配穴肝俞、肾俞,次髎、中髎用电针,疏密波,频率为200次/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0 min/次。后仰卧位针刺天枢、关元、气海、归来、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太溪、太冲,平补平泻法,20 min/次,1次/d,周末休息再继续治疗。针刺结束后行艾盒温和灸八髎穴,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慈辉牌雷火灸,点燃后放入艾盒中,放置在八髎穴部位施灸,在施灸部位灸盒下面放一块纱布以免烫伤患者,持续施灸30 min,1次/d,周末休息再继续治疗。

治疗1个半月后患者月经复潮,色暗有血块,量不多,下腹部坠胀不适;继续治疗1个月后患者一般情况好,但月经来潮时间不固定;再继续治疗1个月,患者诉月经来潮规律,经量、色、质正常,无其他不适,3个月后随访月经正常。

2 讨    论

闭经可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类,继发性闭经是指女性月经来潮后停经6个月以上者。继发性闭经约占闭经总数的90%以上。由于月经生理与生殖激素水平密切相关[1],继发性闭经主要病因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HPOU轴)功能的失调[2]。该患者也符合这一特点,存在卵巢功能衰退。西医治疗多采用雌孕激素结合的方式,有生育要求的可促排卵,卵巢早衰患者可通过激素治疗和卵子赠送获得成活新生儿。相比中医药来说都存在一定副作用和风险。

闭经首见于《素问·评热病论篇》:“月事不来者者,胞脉闭也”,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气滞血瘀,寒气凝结,阻隔冲任,经血不通。故治疗以滋肝肾补气血、活血温经法为原则。

八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位于骶部,当四对骶后孔中,八髎穴的主治作用较广,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3]。《针灸甲乙经》提出上髎治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针灸大成》提到次髎主妇人赤白带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中髎,治丈夫五劳七伤六极,腰痛,大便难,腹胀下利,小便淋沥,飧泻,妇人绝子带下,月事不调。”《类经图翼》提到下髎治女子淋浊不禁。综合古医籍所述,八髎穴在治疗腰痛及妇科病方面在临床上运用更为广泛。

近年来盆底疾病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针灸在这方面的治疗效果有目共睹,尤其是深刺以八髎穴为中心的骶部穴,并配合低频电针的方法显示出优越的疗效,成为治疗盆底病症不可忽视的关键技术[4]。王玲玲[5]检索了1985—2013年关于八髎穴的175篇文章,归纳出八髂穴主治病症之一为生殖系统疾病,如男性表现为功能性阳萎、不射精、勃起功能障碍、慢性前列腺炎等,而女性以慢性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卵巢早衰、继发性不孕,以及分娩镇痛等为主。有学者[6]通过针灸对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进行了临床研究统计,证实了八髎穴的临床作用。

深刺八髎穴的要领可归纳为定位准确、长针深刺、低频电针、针感强烈。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4-39.

[2]姜华.继发性闭经患者血清性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7,20(4):308-309.

[3]佚名.黄帝内经:素问[M].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1997:94.

[4]张涛,刘志顺.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针灸诊疗特点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21-623.

[5]王玲玲,金洵.重新认识八髎穴[J].南京中医药大学导报,2014,30(1):4-7.

[6]陈芳,陈俊军.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概况[J].中医药导报,2009,15(3):92-94.

(收稿日期:2018-06-14 编辑:刘国华)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