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99部《小团圆》手稿复刻出版 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忆书稿销毁风波

2015年10月20日 13:58:12 来源: 中国青年网

10月19日,《小团圆》手稿复刻出版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 卢冠琼)为纪念著名作家张爱玲逝世20周年,10月19日下午,新经典文化在北大百年大讲堂举行研讨会,推出99部《<小团圆>手稿复刻》。按照张爱玲生前“遗愿”,这部被要求“销毁”的小说于2009年首次出版,在内地文坛重新掀起“张爱玲热”,同时饱受争议。而在6年后的今天,为何要推出限量版的小说手稿复刻,令人好奇。研讨会上,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著名画家冷冰川、张爱玲文学研究专家陈子善、《<小团圆>手稿复刻》策划人止庵等嘉宾与读者一同分享了成书原委。

  《小团圆》被认为是张爱玲的自传性小说,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传奇一生。张爱玲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小团圆》,20年间几易其稿,然而却在1992年2月立下遗嘱,除了交代死后所有财产赠给宋淇夫妇 (宋以朗父母)外,还要求将从未发表的长篇小说《小团圆》销毁。张爱玲在遗嘱信中写道,“还有钱剩下的话,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请高手译,没出版的出版,《小团圆》小说要销毁。这些我没细想,过天再说了。”

  究竟细想什么?过天再说什么?张爱玲后来没有再讨论《小团圆》的事,宋淇夫妇也没有销毁手稿,而张爱玲也没有追问,因为三人都身体不佳。1995年张爱玲去世,1996年宋淇去世,2007年宋淇夫人邝文美去世,张爱玲的遗产归属宋以朗及姐姐。宋以朗在研讨会中回忆,“我当时有三种选择,出版或者销毁这本小说,第三种是搁置,等其他人来做这个决定。我已经六十几岁了,自己没有儿女,而我姐姐的儿女都是美籍华人,他们不懂中文,所以最终这个决定,还是得我来做。”最终,宋以朗选择了出版《小团圆》。

  “除了出版社之外,我可能是最早看到原稿的人之一。”当年《小团圆》的主编止庵拿到手稿时,彻夜看到天亮。止庵觉得,“这确实是一件大事,以前关于张爱玲的很多说法都会改变。过去根据有限的材料,大家做出一些判断,比如她跟傅雷、苏青、胡兰成等人的关系,过去都是一面之词。出现《小团圆》之后,原来的很多说法也被颠覆了,至少需要重新审核。《小团圆》出版对研究张爱玲本身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变化,或者说是重大事件。”

  尽管《小团圆》引起了很大反响,但是对于张爱玲这份手稿的议论和疑问一直存在。有人说是假的,有人说是废弃的。“‘1995年9月8日,著名作家张爱玲孤独地死在洛杉矶的一间房子里,身边放着一本稿子,是没写完的《小团圆》……’外面有很多这种可笑的说法。”止庵叹息道,“《小团圆》是一部完成的作品。很多人不了解详情。”他暗下决心,有朝一日,要让更多人看到这份手稿,眼见为实,让非议消失。终于,在多方努力下,《小团圆》手稿复刻出版。

  《<小团圆>手稿复刻》经由张爱玲文学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和皇冠文化集团授权,由故宫出版社出版,限量99部,每部均有唯一编号。记者看到,《<小团圆>手稿复刻》全书619页,以散页装形式,依原稿实际尺寸复刻,单张印刷,完整呈现手稿原貌。值得一提的是,每部复刻手稿均配有著名画家冷冰川以《小团圆》为主题创作的墨刻原画一幅。

  “作为一个研究者,我认为《小团圆》是应该出版的。实际上张爱玲本人并没有斩钉截铁地表示必须销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认为,“还有人对这部手稿将信将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次手稿复刻版提供出来,是对质疑最强有力的回击。”

  “很难想象今天还有作家会手写几十万字的小说,这种东西以后不会再有了。《小团圆》的手稿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尽管饱受争议,但是宋以朗直言,自己并不后悔当年所做的出版决定。

【纠错】 [责任编辑: 华政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219128338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