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硇洲岛历史韵调 古迹遗风

发布时间:2015.10.09 浏览:12738次


转自 湛江新闻网

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兄弟在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下,逃避元兵追赶,从东南沿海逃到硇洲岛(时称碙洲岛)开设帝基,建造行宫营房,即今硇洲岛宋皇村遗址。

传说宋军刚到硇洲岛时,淡水供应不上,一匹饥渴难耐的老战马,不断地用蹄在地下扒土,不多久就在马蹄下涌出了一缕清水,所以此井也称为马蹄井,井水终年不枯不竭。距此不远还存有宋皇村、宋元古石道、翔龙书院、明代祥龙小学记碑等遗址遗物。

 明、清两代高州府、吴川县地方志,载有大量吟咏宋末君臣碙(硇)洲遭遇的诗、词和游记。据说对于宋代遗址群这段神秘的历史,引起不少史学家们的争议,也给我们留下一个迷:宋代的末代皇帝是否真的曾落脚于硇洲岛?

窦振彪

 硇洲岛北港糖房村判明坑还埋葬一位鸦片战争时期的英雄。墓地围墙外开满野花,墙柱和墓旁贴有红纸,坟冢前还有酒瓶、残香和蜡液,说明这里经常有人前来拜谒。窦振彪(1785—1850),字升堂,出生在这个岛的那甘村,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广东水师提督,旋调任福建水师提督。

当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虎门受挫后,军舰沿我国东南沿海北上入侵,窦振彪义愤填膺,率领所属水师哨船抗击英军,在梅林、穿山、虎屿等处洋面截击从广东北上的英国侵略船舰,击毁夷船,屡立奇功,名动当时。

 道光三十年(1850)窦振彪任职期间去世,清廷赠以太子太保衔,谥武襄,赐御祭,建宫保坊于硇洲上街以示旌表。咸丰元年(1851),窦振彪归葬于此。墓园内原排列石翁仲8个和石马、石狮等8个,墓规格之高,在粤西属罕见。

见证宋元两朝交替历史

十三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发生重大变化,执政长达319年的宋朝灭亡,元朝建立,宣告五代以来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结束,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形成。

宋朝历史上分北宋和南宋。湛江硇洲岛曾是南宋末代王朝两个真龙天子避元军追赶的逃难地。一个驾崩,葬于硇洲;一个登基,建都硇洲,见证了南宋王朝的覆灭,在中国历史记下宋元两朝交替最后一笔。原来默默无闻的硇洲,也因此备受史学界关注。

宋皇古迹和遗风

宋末二王虽在硇洲时间不长,却留下不少遗迹。 当地流传一首民谣:唐时硭洲岛,宋末帝王都,幽境仙风在,不见宋王朝,可见宋皇古迹早已在民间传扬。年代久远,历经沧桑,有的已荡然无存,有的仅是残 留遗址,今尚存的有:宋皇村、赤马村、宋皇井、宋皇碑、翔龙书院旧址等。这些古迹是硇洲珍贵的历史文物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使硇洲古韵当之无愧成为湛 江市八景之一。

宋皇井

在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赤马村外有一口不深的古井,当地老百姓管它叫马蹄井,亦称宋皇井。据岛上历史记载,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匈奴大军南下,势如破竹,攻克临安(今杭州),再次统一中国。南宋右丞相陆秀夫、文 天祥等官兵护送年仅11岁的宋瑞宗及其弟弟卫王赵昺从海上逃亡到硇洲,兵驻赤马村。一烈马在村外山坡下用蹄刨出一小泉眼,继而被士兵挖掘成井,700多年来该井一直在沿用。宋皇井水深不足三米,清澈见底,井水离地面一米左右。从井里渗出的涓涓泉水流淌在井外的山洼地,清澈甘润。宋皇井是硇洲岛宋代时期遗留的文物古迹,也是湛江市为数不多的著名古迹,是不可多得的旅游名胜。

硇洲灯塔

耸立在硇洲岛马鞍山上的硇洲灯塔,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二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也是世界目前著名的三大灯塔之一。另两座是伦敦和好望角的灯塔。硇洲灯塔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建此塔之前,这里已有一座石塔。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硇洲灯塔高23米,底宽5米,顶宽4米,整个塔由麻石砌成。说,其实是不用泥浆而是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 体。塔身下方为正方形方墩,止主为圆锥体。塔斯社的顶部是鼓圆凸出于塔身的灯座室,它的中央底部设一封闭式能转动的托盘,内置水银,承托着整个灯座架。座 架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组成一个焦距2米的抛物面反射架体,座架两边各圆的中心相对处,装有凸透镜一片。在座架中央悬挂一盏400千瓦的荧光 灯。座架由马达带动,以每12秒转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强大的光束通过水晶三棱镜以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互相折射,最后分别汇集在两片凸透镜 上,以水平方向放射,射程为26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