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漫步>>

米開朗基羅最早的一件傑作《聖殤像》,一四九八年完成,現藏羅馬聖彼得大教堂

《米開朗基羅•波那洛提》

米開朗基羅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身兼雕刻家、畫家、建築師與詩人的多重身分。他生於佛羅倫斯近郊的小鎮上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很早就展露出對於藝術的愛好與才華。一四八八年,十三歲的米開朗基羅進入吉爾蘭戴歐(Domenico Ghirlandaio)的門下學習;一年後他離開此處轉入羅倫左•底•梅迪奇(Lorenzo de Medici)的藝術學校,並在此隨雕刻家貝爾托多•底•喬凡尼(Bertoldo di Giovanni, c.1440-1491)學習雕刻,這段時間米開朗基羅和當時統治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有密切往來,也在梅迪奇家族的生活圈中結識許多古典學者、詩人與哲學家,其中又以復興柏拉圖「理型」概念為職志的費契諾,對米氏的創作具有最大的影響。米開朗羅完成於1504年的《大衛》,現藏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

一四九八年,二十三歲的米開朗基羅以《聖殤像》在羅馬成功地打響個人的名號。這件早期的傑作以金字塔型的群組構圖成功地解決了將一位成年男子橫躺於其母親膝蓋上方的困難,它以一種卓越的優美和高度的完整性呈現出聖母痛失兒子的深沉悲傷。成名後的米開朗基羅返回佛羅倫斯,並贏得佛羅倫斯舊宮大門外雕像製作的委託案,經過三年的努力米開朗基羅以一具高達四公尺的巨大雕像《大衛》,寫下了西方雕塑史上的新頁。米氏的《大衛》不同於前人的詮釋,其人物並未踐踏著哥利亞(Goliath)的頭顱,而是一位面對強勁對手時無所畏懼並且正義凜然的勝利者形象。這位具有健碩軀體、繃緊的頸項和挑戰神情的青年雕像,最後被安置於政府所在地之前,藉以象徵佛羅倫斯人在一四九四年驅逐梅迪奇家族統治後的共和精神。

因為《大衛》的成功,米開朗基羅又受召至羅馬為朱利阿斯二世建造一座紀念陵寢,這座建物的規模與複雜度是前所未有的,也是藝術家一生最重視的工程。米開朗基羅創作於1513-1516年間的《摩西》,現存羅馬聖彼得鐐銬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 Rome)這原本應是米開朗基羅結合建築與雕塑來實踐個人最高藝術成就的案子,卻因工程過於浩大以及一五一三年教皇過世後預算被刪減…等問題而未能完成;《朱利阿斯二世的陵寢》經過米開朗基羅斷續工作了四十年後,僅完成一面紀念牆般的大小,和一些雕像殘塊。此墓碑主體中央的雕像《摩西》乃是完成工程中最著名的一部份。一五一五年,米開朗基羅在梅迪奇家族出身的新教皇利奧十世的委託下,接下了梅迪奇家族墓穴的修建工程,並於一五三四年興建完成。這個家族墓穴,除了兩位梅迪奇的主人翁羅倫左(Lorenzo de Medici)與朱利安諾(Giuliano de Medici)外,藝術家還在墓穴前方位置以《晨》、《昏》、《晝》、《夜》的時間寓意主題,雕刻出四座半偃臥的男女人像,以此象徵時間的流逝與人世間的無常變化。

米開朗基羅作品中所流露的人文主義精神,及人類奮發向上與命運搏鬥的激昂意志,可說是文藝復興精神的最佳詮釋者。不管是繪畫、雕刻或建築上,米開朗基羅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他對於人體的理想形式的探討,把激烈的人類情感融入強壯動人的體魄中的表現方式,創造了藝術史上最完美的人體形象之一,對當時和後世的藝術家皆有重大影響。

Copyrights(c)200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