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攝影札記

2011至2012年間,因為攝影,我重新沈思、品味人生,並首次嘗試以文字描繪所思所悟,期盼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時光的流轉裡,看見簡約之美,體會生活真滋味。停頓數年後,2016年我重新開始我的攝影札記,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的學習經驗,讓大家都能開心的拍照,為生活增添美好的回憶。

什麼是抽象藝術?聽薛保瑕談她的抽象繪畫創作之路

五年前上「攝影的構圖與設計」(Composition and Design)課時第一次嘗試抽象攝影就深深為她所吸引,此後幾年間,雖然懵懵懂懂的,總是找機會試拍非具象的影像,學校在2014年首次開「抽象攝影」課時也成了第一批學生,那門課的期末作業“Congrete Jungle"更幸運地得到2015年PX3攝影比賽專業組抽象類別的銅牌獎,說起來我雖然一直很認真在所謂抽象領域中打轉,卻缺乏一個對抽象藝術概括性的瞭解,為此感到蠻遺憾的,雖然腦海曾閃過閱讀藝術理論入門書來改善此窘境,最終仍因為生性懶散從未付諸行動,就這麼蹉跎了好多年的光陰,我想,懶人如我應該比較合適聽聽演講、做做筆記,再看看有否絲毫慧根吸收個幾成吧!

話雖如此,上個月還是忍不住裝文青的到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參觀薛保瑕的抽象繪畫展「直接面對:薛保瑕個展」,這個展可說是薛保瑕的大型回顧展,蒐集了她自1980年代到2016年的抽象繪畫創作,作品多達三、四十件,光看作品本身的畫幅已是一大震撼,還有她揮灑色彩及琢磨形式的方法,雖然不能很清楚地說出如何轉變,卻能感受到她近三十年的創作歷程裏從壓抑到解放,也容我很直覺的說從鬱鬱憂愁到柳暗花明的痕跡... 哎,不意外,我仍然無法跳脫眼睛所看到的形象,甚至還以自己加諸在藝術家身上的遐想來觀看、解讀其抽象畫作,當我正為自己的不知長進感到苦惱時,得知薛女士將親自導覽其作品,又是一個二話不說,參加去也!

導覽一開始,薛保瑕即開門見山的談起抽象藝術的定義:抽象藝術始於創作者內在的需要(inner necessarity),不受現實形貌影響,抽離掉形體後,簡化成不具指涉性、不具相關性、無法模仿,也無法重複再現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可說是一門減法的藝術,其中又可細分為以生物形體構成,代表感性表現的抽象派,即「熱抽象」,以及以幾何構成的理性抽象派,即「冷抽象」。

順帶一提,回家後經我詢問谷歌大神,得知抽象藝術風格的呈現可分為兩種 :「一是將自然的外貌約簡為簡單的形象,第二種是將不以自然形貌為基礎的藝術構成。」,而第二種「不以自然形貌為基礎的藝術構成,即非具象〈或非物象〉的構成,又可細分成兩大主流:一.以康丁斯基為代表感性表現的抽象派,即「熱抽象」,如康丁斯基的《構成第四號〈戰爭〉》。二.以蒙德里安幾何構成的理性抽象派,即「冷抽象」,如蒙德里安的《黃與藍的構成》(1929)。認為藝術作品由形態與色彩兩個單純因素所構成,透過有效的組織與綜合而形成「自律性」表現,不必藉助任何文學性、象徵性、意義性,即可重現任何屬於現實世界的對象。」觀看薛保瑕的創作及聽她談抽象藝術,很明確的判斷她是不以自然形貌為基礎的後者。

至於為何會選擇抽象繪畫作為主要創作方式呢?她說起1984年到紐約念藝術研究所時,曾有一次素描課遲到,只能站在模特兒的背面作畫,當老師要求她畫出模特兒的臉龐時,雖然她人在現場,卻因為不見其正面而畫不出來,讓她領悟到形體所具有一體兩面的特性,當下她雖然看不到,卻不等於不存在,這個經驗反而促使她踏上抽象繪畫創作之路。

在創作過程中,抽象藝術的探索與實驗可說是薛保瑕的關鍵思考,其中包含:抽象藝術真的是無法重複出現嗎?空間與空間如何對照?如何在創作中加入時間的元素?策展人蕭瓊瑞抽絲剝繭後以「回溯」的方式分三個主題架構出這個回顧展:一、思維/測量(2013-2016);二、流動/符碼(2004-2013);三、限象/現象(1984-1997)。展場裡的作品也是以倒述的方式呈現給觀者的,也就是最新創作最靠近入口,愈往裏面,愈是以往的舊作,讓我們能先見到現今的薛保瑕,再一步步將時間往回推,慢慢感受藝術家是如何發展她的藝術之路的。

一、思維/測量(2013-2016)

乍看薛保瑕的畫作,完全不知從何解讀起,聽她訴說自己的作品,雖然她已盡量用簡單的語彙說明,仍需要時間來理解、消化她的思想脈絡。說起創作過程,她的畫作都是不受任何限制,從全然的未知開始的,憑著對物質本身重要的感知出發,最終欲表現出來她所想要討論的主題。談起「經緯測量」這幅畫,遠看彷彿是幅地圖(google map),但這是她試圖以另一個角度討論空間,也代表內在的思維導圖,說明思維具連結性、不斷延展的狀態。

薛保瑕也持續不斷的挑戰自己的體能,她說大幅畫作不僅挑戰藝術家的創作力,更挑戰其體力。她2016年最新完成的「勢態」可說是一項自我挑戰的成果,要完成這以三塊畫布拼接而成的巨幅畫作(300cm X 540cm)確實需要有相當的活力與體力的,當然,還得外加上近百罐的顏料😊。她說:「只有忘乎極限時,才能超越經驗,畫出預期之外,這樣的挑戰才是最高的!」

一同聽講的陌生朋友問起如何知道畫完了呢?她笑說如果在重畫、修正後,畫布上每個角落都OK了,想要表達的理念完成了,就算是完成了,但她也非常認真地補充,在重複、累積、刪除、保留的過程中,如果仍不滿意,即使繪畫已經快要完成,她仍會整幅放棄,一切從頭開始!啊... 真是個不折不扣的完美主義者。

二、流動/符碼(2004-2013)

觀看薛保瑕的作品,可以清晰的感覺到近幾年她的作品在色彩、佈局上很不一樣,聽她現身說法,才知道在2009年她曾因為腦瘤而走過死亡蔭谷,開刀前她許下願望:病癒後每年都要辦個展,也更堅持「創作者是我最重要的身分」,經歷生死大關後,2010年她開始徒手畫圓,創作「九個圓點」系列,她告訴我們,圓代表了自我規範的一種形式,也是個沒有國家、文化、政治、宗教等立場之分的圖形,同時,每幅畫裡都有九個圓,其中九代表了數字循環的最高峰,再來就回歸到零了,再者,繪畫中畫圓,既是加法(畫中加圓),同時,因為會覆蓋之前已畫上的型態,也是減法,2013年的「非零點」更用了三種顏色畫圓,形成多個三度空間,加上後面流動性的筆觸,完全展現出她兼容感性與理性的特質。

時間再往前推,薛保瑕走到自己2004年的作品「脈絡符碼」前告訴我們,她試圖將顏色的色光表現出來,因為顏色是透過光呈現出來的,加上透明,形成一個穿透式的空間,這時的她,除了時間與空間外,也想表達出速度,「定碼」中除了造型外,還有不同的圓,以其不同的圓形表達一種動中帶有寧靜的速度,另外,她開始在一般的畫布之外加上具有幾何排列效果的立體木塊,打破繪畫與雕塑,乃至裝置的邊界。

同時,她自2004年開始拼接創作,第一幅畫從未知開始,將所關注的事件畫出後,當畫完第一幅時形同完成一個文本(text),必須自己閱讀、解讀完成後,再以左、中、右的順序繼續創作第二幅、第三幅,直到整件創作完成為止。

三、限象/現象(1984-1997)

來到展覽室的後半端,我們看到薛保瑕最早期的抽象畫作,這時期她剛到美國紐約學習繪畫藝術,不僅面對東、西方的衝擊,也在思索學校教授丟給她的問題:「抽象藝術發展已逾百年,抽象藝術創作還可以怎樣走下去?」使其對西方抽象藝術重新思維,再以辯證的方式對已有的認知再次反省,也將其思索過程融入她的藝術創作之中。這時期薛保瑕也會將現成物如魚網、魚餌等入畫,例如魚網象徵的是生死瞬間的界面,其他也有具有敘述性的、隱喻性的和神秘性的訴求;她也使用噴槍將色彩溫和的加入繪畫中,象徵生命體的呼吸乃是生命的本質。

她也不諱言的談起頂著師範大學美術系優異的成績,初到紐約學習藝術時,所面臨的語言、文化、課業上的衝擊,並形容這是她最ㄍㄧㄥ的一段時期,經她一說,我才明瞭,原來我感覺她最嚴肅、最憂鬱的那些創作,背後還真有原因的呢。在寫這篇心得時,我又重回展場觀看國美館為這次回顧展專門製作的紀錄片,發覺裡面講的真好,特此擷取:在這段期間,薛保瑕歷經衝擊、解放、重構,作品中表現出的憂患意識,確切的說,是其所面對的世界裡最底層的一種悲傷。

因為想聽聽藝術家如何解讀自己的創作而參加這個導覽,將近兩個小時近距離的凝聽,實在獲益良多,不僅因此認識了一位理性與感性兼備,如學者般認真研究探索的藝術家,更高興能有機會一次聽飽、看飽她三十年來藝術思考與繪畫創作的脈絡,她告訴我們,展場裡有些作品,她自己也好多年沒見到了呢!她也提醒我們,如果想要追蹤藝術家,應該要將時間拉長,因為藝術家可能會花好幾年的時間追尋一個主題,只有長時間持續關注,才能既看到每個時期藝術家創作的主題,也能從其轉換的過程裏,觀察出他/她的藝術發展全貌。

此行另一個心願,當然是懷抱著希望,或許能藉著這次聽講多瞭解一些抽象藝術的本質,畢竟這不是正式的演講,薛保瑕是以簡單的方式,片段式點到抽象藝術的本質,配合她的作品,讓我們得以略窺一斑。駑鈍如我,依然似懂非懂,參不透抽象藝術,不過沒關係,我勉勵自己,至少要學習到她認真向前、自我挑戰的精神!

哎!到底什麼是抽象藝術呢? 繼續追尋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