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访《胤禛行乐图册》——兼论“变装组像”的历史和功能

 易遵义2 2023-04-03 发布于四川

文 / 张建宇


主持人语:[史学]栏目中张建宇通过元画《吴全节十四像卷》、明画《陆树声像卷》以及清代的两套《胤禛行乐图册》四件典型实例,对古代变装组像初步考察其发展历史和艺术功能,并以十三像本的《胤禛行乐图册》对应文本《大义觉迷录》释读清雍正帝的“华夷一家”思想和自我形塑意识。万新华围绕清代镇江文人张铉邀请画家潘恭寿以写真入画绘制的其别号图《舸斋图》卷,从图像和文本两个维度、从画家和文人两个角度回看像主张铉个人形象的塑造及文化意涵的呈现。朱天曙、贾涵探析元代以赵孟頫为代表的书坛复古风潮下以北方少数民族书家与释道书家为主推尚颜氏书风的原由,同时整理了将之奉为正统典范的义理书统的形成过程。(徐翎)

内容摘要:变装组像是一种特殊的肖像画,通过成组画像实现像主多面向的“自我形塑”。现存可见最早者是元画《吴全节十四像卷》,将玄教大宗师的十四轴画像缩绘在一卷之内,有祖师画传性质,明代《陆树声像卷》(1591) 发展出“角色扮演”倾向,两幅画像装扮成苏轼模样。清代《胤禛行乐图册》将变装组像“角色扮演”功能推向极致,其中“十六像本”全部着汉装,是康熙朝晚期胤禛韬晦策略的产物,而“十三像本”具有跨民族、跨宗教和跨国别特质,为雍正登基后的画像,体现出《大义觉迷录》(1729) 倡导的“华夷一家”和“天下一家”思想。

关键词:变装组像 吴全节 陆树声 胤禛 自我形塑

一、何为“变装组像”?

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套《胤禛行乐图册》,分别由16幅和13幅独立的绢本画页构成,本文简称“十六像本”和“十三像本”。其中,十六像本《胤禛行乐图册》每组画像的服饰和身份各异,胤禛(1678—1735)有时穿文人装,有时则变身为渔夫或道士,各页人物面容一致、身份迥异,令人过目不忘。再看十三像本,胤禛同样扮成各种不同身份,变化更为显著,有汉装文人、道教法师、西藏喇嘛、蒙古汗王等诸多装束,甚至还出现了欧洲贵族装。无论从艺术表现力,还是图像功能和意义,这两套《胤禛行乐图册》显然都在古代行乐图——如故宫博物院藏明画《朱瞻基行乐图卷》〔1〕——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

巫鸿曾撰文《清帝的假面舞会:雍正和乾隆的“变装肖像”》,讨论十三像本《胤禛行乐图册》及另外几张乾隆画像,他在文中提出“变装肖像”(costume portraits)的概念。〔2〕针对上述两套《胤禛行乐图册》,本文将巫鸿的“变装肖像”概念调整为“变装组像”,因为它更适用于同一人物(像主)在同一件(套)作品中反复出现,每次都更换不同服饰的特殊肖像画类型。“组像”一词强调同一人物被多次描绘,用于区分《是一是二图》《乾隆佛装像唐卡》等主角仅“出场”一次的单幅普通变装像,以及诸如北宋《睢阳五老图》、明代谢环的《杏园雅集图》那种由众多人物构成的“群像”。〔3〕

建立起“变装组像”概念后,用它来审视中国古代肖像画史,可以发现清代的《胤禛行乐图册》并不是变装组像的孤例,更非画史首次出现,这种肖像画类型至迟在元代就已出现。尽管不同朝代的变装组像不一定有直接传续关系,但各套画作共享相似的艺术特质和视觉规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各具特色,宜于进行整体比较观察。然而,学界迄今对这种肖像画的特殊类型缺乏系统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古代变装组像进行初步考察,通过典型实例讨论其发展历史和艺术功能,具体分析四件(套)画作:元画《吴全节十四像卷》、明画《陆树声像卷》,以及清代的这两套《胤禛行乐图册》。

二、“变装组像”的早期历史

存世最早的变装组像,是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元画《吴全节十四像卷》(以下简称《十四像》),编号46.252,绢本设色,高51.8厘米,长834.8厘米(图1)。像主吴全节(1268/9—1346),字成季,号闲闲、看云道人,饶州安仁(今江西鹰潭余江)人,玄教大宗师,第二代掌教,〔4〕一生深受元帝器重,掌教二十五年。卷上共十四组画像,描绘吴全节生平重要事迹,各组画像面容相同,年貌、服饰各异,像旁的题赞说明该像背景和行迹纪年。画卷绘者阙如,据朱存理(1444—1513)《珊瑚木难》卷三,元代画家陈芝田曾将收集的吴全节诸多肖像画轴,缩绘在一幅画卷内,前后凡三卷。这三卷画像早已不存,波士顿本《十四像》与它们性质相同,因此吴同推测其绘者也是陈芝田。〔5〕

文章图片1

图1 [元] 陈芝田 吴全节十四像并赞卷(局部) 绢本设色 51.8×834.8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十四幅画像分两大类,第一类与道教密切相关,共八幅,可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内观、泥丸二像,都用圆形框出半身像。根据《上清灵宝大法》记载,修内观法需用一面镜子,推知这两像描绘的是镜中之像。〔6〕第二组是存思、燕坐二像,呈坐姿。存思像身着金色道服、手持玉笏,存思是上清派传统修法,画像一派肃然。燕坐像穿素袍、持如意,恬静而逍遥,坐于山间松下,舞鹤在侧,据虞集(1272—1348)题赞可知,原画为赵孟頫(1254—1322)“作松石琴鹤”。第三组是飞步像和朝元像,均呈立姿。飞步像着镶绿边朱袍,以左袖遮于腹前,为延祐元年(1314)吴全节祈雨之小像。朝元像着镶金边朱袍,双手捧笏板,表现斋醮中的“朝元”场景。以上六幅画像,申喜萍认为它们“恰是一个内丹修炼的系列画像……是一套直观的道教修炼图以供教学之用”〔7〕。第四组为卷尾上清、说法二像,这两幅塑造出讲法时的高道形象,与前述描绘内丹修炼之像构成整体。吴光正指出这幅长卷以内观像开头,说法像收尾,“画面结构呈现出'修法—行法—说法’的叙述逻辑,弘道宣教意图十分明显”〔8〕。

第二类画像与道教不直接相关,共六幅。其中,第四幅咏归像表达“思亲”孝行,吴全节着素袍,右手捏左袖口,赞序云:“延祐二年(1315)乙卯,扈从上京游南屏山,见白云东归,悠悠思亲,作咏归像。”另外五幅着力塑造出吴全节的高士形象,包括看云像、观泉像、青城像、听松风像和衡岳像。以看云像为例,吴全节立于山顶,背后重峦无尽,云气缭绕,宛若仙境,赞序:“延祐三年(1316)丙辰,公静息林下,见晴空飞云变化无迹。”吴全节自号“看云道人”,其诗文集名《看云集》,故而对他来说,该像或许有特殊含义,吴光正推测南朝陶弘景(456—536)诗中的“白云”意象是看云像的灵感来源,该像“彰显了吴全节浓烈的慕陶(弘景)情结”〔9〕。

从《十四像》不难体会出变装组像的艺术特色,画中吴全节时而修法,时而讲法,时而寄畅于林泉,成功塑造出一位受朝廷恩宠的道教祖师的多重形象,借用看云像之袁桷(1266—1327)赞辞形容:“朝承衮龙,暮抚松鹤。”

明代变装组像可举松江沈俊《陆树声像卷》,万历十九年(1591)绘,原为长卷,绢本设色,清代改装为册页,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编号y1966-101a-k。陆树声(1509—1605),松江朱家角(今上海青浦)人,嘉靖二十年(1541)会元,万历初年(1573)任礼部尚书,次年辞官归乡,身后追赠太子太保,谥文定。册内十像,一页一像,画心纵32厘米,横37厘米,册末有“万历辛卯秋七月槜李沈俊敬写”字样的款题,对开页上有嘉庆年间陆氏六世孙陆明睿题识:“……此写于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盖八十三岁时照也。计辛卯至今阅二百一十八年,绢素斥裂,于是割长卷作□□装成巨册,以贻后人。”

据此该画在清代改装为册,原初肖像数量及顺序已不可考。各像均取正面或九分面,面部特征一致,神态淡然,看不出年龄差距,区别仅在于身姿、冠服和持物。与《吴全节十四像》相比,这套画作与前者汇集不同年份的画像绝不相同,按题跋中陆明睿的话说,各像皆“八十三岁时照也”。

根据冠服之别,画像分文官冠服、士庶冠服两系。第一个系列共五幅,陆树声穿文官冠服,包括朝服像、公服像、常服像和两幅忠静冠服(燕服)像。明代文官冠服分为五类,本册绘出其中四类,仅缺祭服像,较完整体现出明代文官冠服系列。值得注意的是,陆氏诸像所穿戴的冠服品阶不同,朝服像三品〔10〕,公服像三品或四品〔11〕,常服像六品〔12〕,而陆氏累官至礼部尚书,为正二品。这一现象应该理解为陆树声本人的选择,可能是想借由不同用途和品阶的冠服像,纪念其宦海生涯。《明史·陆树声传》载:“树声屡辞朝命,中外高其风节”,“树声端介恬雅,翛然物表,难进易退”。〔13〕画中不见二品冠服像,或许是他“难进易退”性格的体现。必须说明,明朝允许致仕官员穿着其在任时的冠服,另外在冠服品阶方面“上可兼下,下不得僭上”,因此这套肖像中的冠服形象完全在当时礼制接受范围内。

文章图片2

图2 [明] 沈俊 陆树声像卷之二(左: 道袍东坡帽像;右: 道袍斗笠像) 绢本设色 159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第二系列画像改穿士庶冠服,也是五幅,其中四幅着道袍。道袍原是道士服饰,明中后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记风俗”谓:“隆万以来,皆用道袍。”范濂和陆树声既是同乡,又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道袍在万历朝的江南是寻常物,然而陆氏道袍像却有不同寻常的创意,两幅画像都装扮成苏轼模样(图2)。册中一页绘出两个人物,陆树声翘右腿坐在竹椅中,戴东坡帽,身着右衽白道袍,领、袖和摆处施皂色缘边,右手持拂尘,童子抱藜杖侍立身旁。追溯苏轼的形象史,戴东坡帽、穿白道袍的形象北宋时就已出现,如李公麟《孝经图》之“广要道”部分,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指出画面中行礼的二人就是苏轼和苏辙,他们是北宋文人集团昆仲互敬的楷模。〔14〕在借用苏轼形象这点上,两幅画都堪称别具匠心,北宋《孝经图》用“当代”苏门昆仲形象诠释儒家经典,明代《陆树声像卷》则将像主装扮成苏轼模样,颇似今天的“角色扮演”(cosplay)。在另一页上陆树声头戴斗笠,身穿浅蓝色道袍,右手拄竹杖,孑然而立,令人联想到苏轼《定风波》中的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陆树声一生崇仰苏轼,其致仕后所著的《长水日抄》《清暑笔谈》等书,在在讲述苏轼掌故、频频引用东坡章句,并尊称其“坡仙”,相信《陆树声像卷》上的“角色扮演”一定是陆氏本人的主意。

从现存画作看,变装组像的“角色扮演”功能在明代之前还找不到明显的端倪,它是明代艺术发展出的新功能、新成就,《陆树声像卷》代表了它的初期阶段,而到了清代,两套《胤禛行乐图册》则将这一手法推向极致。

三、不争而争:十六像本《胤禛行乐图册》

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两套《胤禛行乐图册》,它们的绘制年代和先后关系至今并无定论。通过比较两套变装组像之别,并结合胤禛不同阶段的著作以及相关政治史背景,笔者判断“十六像本”早于“十三像本”,它们分属于康熙朝晚期和雍正朝两个历史时期。尽管这两套图册中的胤禛都在进行“角色扮演”,但每套变装组像的图像意义并不相同,体现出胤禛(雍正)在两个历史时期的两种“政治策略”,下文将进行论证,先看十六像本。

十六像本《胤禛行乐图册》,绢本设色,共十六开,一页一像,每页纵37.5厘米,横30.5厘米。与明代《陆树声像卷》相较,这套图册在“角色扮演”方面显然有了大幅发展,不仅变装像数量更多,而且各幅画像在场景、冠服、动作、持物等方面差异极大,像主身份也有儒士、渔夫、道士之别,图册的视觉效果显得异常丰富。进一步寻找各画像间的共性,除肖像面容一致外,十六幅画中胤禛全部身着汉装,形象来源和视觉典故也都出自汉族文化传统,如寒江孤钓、竹下独酌、松涧鼓琴、清流濯足等,无一例外。

文章图片3

图3 [清] 胤禛行乐图册之清流濯足(十六像本) 绢本设色 37.5×3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以“清流濯足”为例(图3),画上胤禛渔夫打扮,头戴斗笠,坐在水畔盘屈的柳树枝干上,在潺潺流水中濯足。该题材渊源甚古,《孟子·离娄章句上》记录过当时的一首歌谣,以及孔子对它的解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15〕后来《楚辞·渔父》也转述过这个歌谣。长久以来,以清流濯足比况君子之高洁人格,是汉文化圈人所共知的文化符号。

另一个为人熟知的形象是“采菊东篱”,出自东晋陶渊明流传最广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画中的胤禛俨然在“角色扮演”五柳先生,他策杖站在农舍门前,杖上系着一束幽菊,既“结庐人境”,周遭又没有任何喧嚣,观者仿佛可以体会到隐士的那份安闲自适与陶然之乐。

文章图片4

图4 [清] 胤禛行乐图册之乘槎浮海(十六像本) 绢本设色 37.5×3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再如“乘槎浮海”(图4),槎是伐木而成的筏,画上胤禛身着粉色道服,端坐槎中,神态超然,渡海求仙。这一艺术主题,源自西晋张华《博物志》卷十记述的乘槎浮海游历天河(银河)的传说,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将故事主角附会为张骞。乘槎传说继而转化为形象创造,在卷轴画、金银器、竹木牙角、瓷绘中出现,最知名者是元末嘉兴银匠朱碧山制作的“乘槎浮海”主题银槎杯。〔16〕借用这一传统题材的《胤禛行乐图册》图像意义一仍其旧,只是将主角换成了胤禛,依然体现出求仙动机。

十六像本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各像都身着汉装,“角色扮演”古代汉族文人高士,作为胤禛画像,这不禁令人好奇,其背后创作动机为何?对此,学者往往从胤禛热爱汉文化,追求恬淡闲居生活的角度加以诠释,并将胤禛诗文集《悦心集》与图册联系起来。笔者也认同上述看法,胤禛的确对汉文化传统有着精深的理解,但仅认识到这一步似乎还并不到位。十六像本《胤禛行乐图册》各页上的胤禛都有胡须,呈现中年人形象,结合胤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史料,本文判断该册绘于康熙朝后期,彼时储位不定、纷争不已,胤禛利用形塑汉族形象的“变装组像”来服务于他的政治诉求,即表明自己热衷文化,寄情山水,超然物外,并无争储之心。

梳理胤禛的相关史料,可知这是他在康熙时期的一贯策略。胤禛做皇子时自称“天下第一闲人”,〔17〕刻意表现出不热衷于功名荣辱的心态。其韬晦策略集中体现于他在藩邸辑录的《悦心集》中,这部诗文集收录了诸如陶潜的《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孙思邈的《摄生咏》、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刘禹锡的《陋室铭》、白居易的《冷泉亭记》等众多名篇佳作,表达了萧然自得、与世无争的姿态,以及自足于田园之乐的隐逸情愫。雍正四年(1726),雍正为《悦心集》撰序,明确宣称:“朕生平淡泊为怀,恬静自好,乐天知命,随境养和。前居藩邸时,虽身处繁华,而寤寐之中自觉清远闲旷,超然尘俗之外,然不好放逸身心。”〔18〕

然而,这一说辞并未得到后世历史学家的认可,清史专家冯尔康曾对此进行剖析:“胤禛借助《悦心集》宣传恬淡和出世思想,把自己装扮成怡情自适、与世无争的皇子,欺蔽世人。”〔19〕再举一则旁证,康熙一向重视农桑,为此胤禛委托画师绘《胤禛耕织图册》进献康熙,将自己及福晋画成农夫和农妇的样子,〔20〕既投康熙皇帝之所好,又借机表明自己无争储之意。在这方面,《悦心集》《胤禛耕织图册》和十六像本《胤禛行乐图册》具有同样的内在创作动机,因此理应出自同一历史阶段,它们都不是纯粹的诗文画作,而是服务于胤禛政治策略的产物,体现了他的“自我形塑”——借由塑造出“不争”的自我形象来增加夺嫡筹码。

四、“天下一家”:十三像本《胤禛行乐图册》

最后讨论十三像本《胤禛行乐图册》。虽然同为胤禛的“变装组像”,比较十三像本和十六像本,二者表面十分相似,实则差异显著,十六像本无论如何“角色扮演”,胤禛的装束都仅局限在汉族形象范围内,而十三像本则完全没有这种限制,这套图册彰显出跨民族、跨宗教和跨国别特色,堪称中国古代肖像画的特例。

图册各页纵34.9厘米,横31厘米,现存13页,原初页数可能更多。册中汉服所占比例最高,有六幅画像装扮成汉族文人高士,包括静听溪声、悬崖题壁、临水观潮、竹下抚琴、倚石观瀑和渔父坐眠,体现出与十六像本《胤禛行乐图册》的连续性。此外,十三像本中的胤禛还分别“角色扮演”了蒙古汗王和西藏喇嘛,令人耳目一新。蒙古汗王一页,胤禛头戴圆锥形帽,顶缀红缨,身着暗红色直筒长袍,袍上有团龙纹饰,束腰带,足下着靴,倚坐在山岩间。在另一页上,胤禛更换成西藏喇嘛装(图5),头戴黄帽,右手捻佛珠,坐在岩窟之中,露出上半身,这种岩窟苦修的图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尊者(1040—1123),但胤禛所穿的却是格鲁派僧衣。图册中的胤禛装扮为汉、蒙古和藏装,明显体现出跨民族性质,超越了十六像本的形象局限。

文章图片5

图5 [清] 胤禛行乐图册之喇嘛苦修(十三像本) 绢本设色 34.9×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关于跨宗教特质,集中表现在三页肖像上,除前述西藏喇嘛装的“岩窟修行”外,还有穿着汉僧装束的“杖挑蒲团”,以及打扮作道士装的“召唤神龙”。以“召唤神龙”为例(图6),画面左上角的胤禛坐在岩石上,他身着道装,左手持塵尾,右手合捻,似在施法,其身旁波涛翻滚,一条青龙跃出水面。在讨论乾隆皇帝变装像时,巫鸿尝试从综合儒释道三家的角度加以诠释,认为乾隆画像“显示了这位皇帝控制一切的欲望,即主宰一切既有传统,以一身综合儒家、道家和佛教”。〔21〕转换到年代更早的十三像本《胤禛行乐图册》,上述观点也完全可以成立。

文章图片6

图6 [清] 胤禛行乐图册之召唤神龙(十三像本) 绢本设色 34.9×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至于跨国别这点,据巫鸿的判断,图册现存波斯武士、突厥王子和欧洲贵族三幅画像,可兹为证。前两像的装束属性不甚清晰,还有讨论余地,而欧洲贵族装那幅画像最明确,胤禛头戴卷曲的欧式假发(wig),身着绿色长袍,双手举叉刺虎,俨然为欧洲绅士打扮(图7)。在讨论十三像本《胤禛行乐图册》时,巫鸿强调该图册的“帝王”(imperial)属性:“它只是以新鲜的手法延续了一个悠久的历史传统,即中国皇帝'天下一人’的自我想象。”〔22〕与此同时,巫鸿还推测这套图册很可能从18世纪的欧洲假面舞会,抑或与之相关的“奇装异服肖像”那里获得灵感:

文章图片7

图7 [清] 胤禛行乐图册之洋装刺虎(十三像本) 绢本设色 34.9×3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我的一个推测是,雍正,或绘制这些变装肖像的御用画师,极可能是从欧洲18世纪初流行的假面舞会(masquerade)风潮中得到了灵感……这个满族皇帝好像是在上演一出“单人化装舞会”。作为唯一的参与者,他不停地更换衣裳,充当各国人物和各式角色……如果雍正的变装肖像果真是从欧洲文化获得灵感的话,那么这种影响最可能的来源是这类“奇装异服肖像”(fancy dress portrait)或与之相关的信息。〔23〕

聂崇正也用“化妆舞会”形容清帝变装像,〔24〕说明他认同上述主张。通过此前的考察,本文认为清代《胤禛行乐图册》即便与18世纪欧亚文化交流有关,也不能忽视中国肖像画内脉的延续性,即至迟在元代就发展出的“变装组像”艺术传统。这一肖像特殊类型擅长塑造人物的多重面向,现存各件(套)画作均有十幅至十六幅画像之多,适用于宗教和政治上层人士的“自我形塑”,包括道教祖师、高官显贵,直至皇子和帝王。具体到这两套《胤禛行乐图册》,十三像本明显具有跨民族、跨宗教和跨国别特质,堪称中国古代“变装组像”的特例,它与雍亲王时期的十六像本差异显著,后者变装虽多,但都未能超出汉族服饰形象。最合理的解释是,十六像本绘制于康熙朝晚期,而十三像本为雍正时期画作,此时胤禛业已成为皇帝,不必再用画像服务于韬晦之策。

雍正登基后,进一步发展了康熙关于“满汉一体”的论述,特别是在《大义觉迷录》(1729)中,针对“华夷之辩”(或“夷夏之辩”)问题,雍正主要依据并发挥了孟子思想,立倡“华夷一家”这种民族包容的价值观,继而推导出“天下一家”的主张,〔25〕有利于多民族的安定团结和多元一体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三像本《胤禛行乐图册》之跨民族、跨国别特质,与《大义觉迷录》的主导思想如此吻合,应该不是巧合。最后,十三像本《胤禛行乐图册》对于变装组像这一肖像画类型也意义非凡,在清代“华夷一家”和“天下一家”的民族大一统思想下,同时又鉴于像主雍正的特殊身份,这套图册将变装组像的多重面向表达和“自我形塑”功能推向极致,从而成为元明清艺术史中的一个特殊案例。

注释:

〔1〕详阅林莉娜《“超级玩家”之明·宣宗:从朱瞻基行乐图谈起》,《紫禁城》2014年第2期。

〔2〕Wu Hung, “Emperor’s Masquerade: 'Costume Portrait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rientations, 26.7 (1995), p. 31. 汉译本《清帝的假面舞会:雍正和乾隆的“变装肖像”》,梅枚等译,收入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66页。

〔3〕文以诚(Richard Vinograd)曾讨论过群像与雅集的关系,详阅 [美] 文以诚著,郭伟其译《自我的界限:1600—1900年的中国肖像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7页。

〔4〕玄教,道教派别,从正一派龙虎宗衍生而出,元代时发展迅速,后来居上超过包括全真道在内的道教诸派,第一代掌教张留孙(1248—1321),吴全节是其弟子和继任者。元代玄教史,详阅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修订本)》第三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81—320页。

〔5〕吴同编箸,金樱译《波士顿博物馆藏中国古画精品图录(唐至元代)》,(东京)大塚巧艺社1999年版,第125页。

〔6〕参阅施锜《“镜影图”的道教源头与文人趣味渗透:从赵孟頫〈自写像〉说起》,《民族艺术》2015年第6期,第148—157页。

〔7〕申喜萍《道教修炼视阈下的〈吴全节十四像并赞卷〉》,《世界宗教研究》2019年第6期,第101页。

〔8〕吴光正《吴全节像、赞与元代文学的新认识》,《文艺研究》2021年第7期,第137页。

〔9〕同上,第144页。

〔10〕画中陆氏头戴五梁冠,穿赤罗衣和赤罗裳,领、袖和摆施青缘,据五梁冠可知为三品规制。

〔11〕明代规定四品以上文官公服着绯袍;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二品小独科花,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四、五品小杂花纹;另外,三品和四品文官腰带饰“金荔枝”。这幅画像着绯袍,花样不明显,可排除独科花(团花),应为三品或四品公服。

〔12〕像头戴乌纱帽,身着团领青袍,袍上绣鹭鸶补子,为六品装束。宋春会判断此像“身穿孔雀补”。然而据明朝文官常服规制,一至四品穿绯袍(二品绣孔雀),五至七品穿青袍(六品绣鹭鸶),八、九品穿绿袍,青袍绣孔雀补并不合理。详阅宋春会《艺术考古视域下明代男袍考析与结构复原研究》,江南大学2021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2页。

〔13〕[清]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695页。

〔14〕Richard M. Barnhart, Li Kung-lins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3, p. 127.

〔15〕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6页。

〔16〕详阅郑珉中《朱碧山龙槎记》,《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年第2期;刘岳《名同输班 物比鼎彝——朱碧山和他的银槎杯》,《紫禁城》2007年第9期。

〔17〕[清] 胤稹《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六《雍邸诗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清] 胤稹《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八《悦心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

〔20〕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文史哲》2018年第3期。

〔21〕Wu Hung, “Emperor’s Masquerade: 'Costume Portraits’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 Orientations, 26.7 (1995), p. 40.

〔22〕Ibid., p. 34.

〔23〕Ibid., pp. 31-33.

〔24〕聂崇正《“化妆舞会”与“西风东渐”:漫谈清代帝后的肖像画》,《紫禁城》2020年第2期。

〔25〕关于《大义觉迷录》的主要思想,详阅韩东育《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从〈大义觉迷录〉到〈清帝逊位诏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4期;李治亭《“大一统”与“华夷之辨”的理论对决——〈大义觉迷录〉解读》,《历史档案》2021年第2期。

张建宇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