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蹚新路 大同在行動”系列報道⑦

跨越千年的變遷:從“雲岡石窟”到“雲岡研究院”

李夢文 桑莉媛 雷  昊

2021年04月27日22:18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

公元460年,雲岡石窟正式開鑿,歷經60年左右基本成型。從此,59000余尊形態各異的佛像佇立在平城大地,承載著歲月蒼桑變遷。

時針回撥到2021年2月19日,一個以一體推進雲岡石窟保護和“雲岡學”研究為時代使命和歷史責任的研究院正式挂牌,命名為雲岡研究院。作為山西省政府直屬事業單位,研究院下設文化遺產保護與監測中心、文化遺產藝術研究中心、歷史與民族融合研究中心、考古研究所、數字化保護中心、文獻資料中心、文旅融合發展中心等10個內設機構。

跨越1500多年的歷史長河,從“雲岡石窟”到“雲岡研究院”,是山西省委、省政府和大同市委、市政府加強雲岡文化遺產研究保護、推動創建“雲岡學”的重大舉措。正如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所強調,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研究弘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雲岡石窟。(翁奇羽攝)

一直以來,雲岡石窟的研究保護都在有序進行著,一代又一代雲岡人篳路藍縷、接續奮戰,文物保護修復研究室、彩塑壁畫保護研究室、數字化室、遺產監測中心、可移動文物修復室等相繼組建,成為研究保護雲岡石窟的基石。大同市文物局先后實施了雲岡石窟西部窟區山頂防水、第11窟北壁岩石病害的加固與修復等多項工程,特別是歷時兩年的五華洞窟檐保護工程,更開創了國內石窟寺維修保護的先河。

“雲岡石窟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對雲岡石窟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放在第一位,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推動雲岡石窟研究保護邁上新的台階。”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書記張吉福這樣要求。

誠如斯言,近一年來,大同市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研究保護力度,劃撥50套住房用於解決雲岡引進人才的居住需求,大同大學“雲岡學學院”“雲岡文化生態研究院”揭牌,《雲岡研究》正式出版,雲岡舞創作研究中心成立……一系列舉措讓研究保護工作更加系統有效。

而雲岡研究院的挂牌,使得雲岡石窟保護和“雲岡學”研究工作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3月28日上午,雲岡研究院多功能會議廳內“大咖”雲集,討論聲此起彼伏,一場“數字雲岡”座談會正在舉行。從這裡開始,新組建的雲岡研究院以跨界融合的開放姿態,廣泛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力量,圍繞建設“數字雲岡”,通過多學科的技術和多領域的手段,深度展開雲岡石窟保護、研究、展示和教育傳播領域的交流合作。

“雲岡的數字化應該說這幾年發展迅速,目前走到了全國文物戰線的前列。”雲岡研究院黨委書記張焯娓娓道來,如數家珍:雲岡石窟博物館內原比例復制的第20窟大佛,復制的佛頭高5米,寬3.7米,共有82塊模型體。雲岡第三窟3D打印原比例復制項目駐足青島傳媒廣場,成為世界首例採用三維激光掃描與3D打印技術原大復制的文物遺址。3D版第12窟“音樂窟”從浙江“走”到上海,開啟了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第二站……

“這和景區看到的佛像簡直一模一樣,太神奇了!”同樣在3月28日,上海市民曹晶晶在參觀完“雲岡藝術大展”后不禁感嘆道。

如果說“數字雲岡”的發展為雲岡石窟的研究、保護和“雲岡學”的創立提供了方法和動力,那麼,由雲岡研究院主導編撰的《雲岡石窟分類全集》《雲岡石窟內容總錄》等一批有關雲岡石窟的著作,無疑將極大提升“雲岡學”的學術影響力。

第20窟露天大佛。(圖片由雲岡研究院提供)

“雲岡石窟裡的研究表明,在中國的歷史上,存在著多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交往,這是歷史的真實見証,說明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胸襟博大的民族,形成了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在世界上起著一定的引領作用。”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表示,除主要承擔石窟寺文物的保護、數字化研究利用等職責外,研究院更要統籌“雲岡學”建設發展,讓世界充分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事實上,從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再到雲岡研究院的成立,雲岡石窟的保護研究工作,已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2021年大同市“兩會”上,市長張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特別指出,將大力支持雲岡研究院抓好雲岡石窟考古調查,全面加強“雲岡學”體系建設,推動“雲岡學”向縱深發展。

未來,雲岡研究院將立足中國石窟寺研究的總體布局,在考古調查、價值闡釋、藝術研究和成果普及等方面發力,對“雲岡學”研究作出全面規劃,努力建成“雲岡學”權威研究平台,著力鍛造一支業務精湛的科研隊伍,全力形成一批標志性研究成果。

從“雲岡石窟”到“雲岡研究院”,從古老的歷史淵源到現實的時代意義,兩者相得益彰,必將書寫下新時代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的輝煌印記。 

(責編:李夢文、張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