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尧:当演员就像爬山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  2024-02-25作者:沈杰群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过春天》里的佩佩、《山海情》里的麦苗、《沉默的真相》中的张晓倩、《县委大院》的何亚萍……演员黄尧在很多观众心中有一张“剧抛脸”,她的表演仿佛毫无限制,能轻松“钻”进角色,诠释一段全新的人生。

在最近播出的《鸣龙少年》中,黄尧饰演阳光开朗的心理教师“桑夏”,为剧中每个内心有伤痛的师生撑开一把遮雨的伞;在纪录片《何以中国》里,她又化身和亲的解忧公主,在西域看过了近两万轮日升月落,古稀之年才踏上归途。

《鸣龙少年》里的黄尧。受访者供图

日前,黄尧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不是一个“个人气质很浓烈”的演员,但她很坦然:“因为我个人很‘淡’,所以能很好吸收各种角色本身的气质和属性。”

对黄尧而言,当演员就像爬山,是一个让她能感到动力十足、满心愉悦的过程。

把小时候的“游戏”变成事业

黄尧早在童年时就对演戏感兴趣。“我小时候会觉得演戏是好玩的游戏。”因为母亲的工作缘故,黄尧经常泡在剧场。在学校里,她很擅长和享受上台讲故事、表演小节目、帮同学们排节目等。

长大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她开始把“游戏”变成事业。小时候相对活泼、主动的性格,到了20岁“收敛”了许多。“上了大学之后,一下子进入人才济济的环境,有一点点茫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努力了,自信心被打击”。

报考中戏时,黄尧的目标是未来成为一个出色的舞台剧演员。

“上学之后老师会把我归类成配角、妹妹、小女孩这类角色,有一种‘你的路子差不多就这样了,你是很难演上女主角的’的感觉。”

在校期间,黄尧扎扎实实把三部舞台剧目都演了一遍。“出了校园以后,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演戏了”。

拍电影《过春天》之前,黄尧觉得自己一直“没开窍”,“把自己包裹住了,没找着感觉,不上道”。

《过春天》开拍前,黄尧“啃”了足足半年剧本。拍摄过程中,黄尧逐渐找到共情感,也因此捡回了自信。“《过春天》里,你是在饰演一个不自信但倔强的人。”

《过春天》里的黄尧。受访者供图

演完《过春天》,黄尧才感到自己终于拿到了影视行业的“入场券”。

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黄尧有自己的节奏:如爬山一样,不急,不赶,心里有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过程,你不觉得很辛苦,而是感到有动力在,是很愉悦的。”

直觉指引你去一个不错的地方

一年前的夏天,因为拍摄纪录片《何以中国》,黄尧去了新疆伊犁,站在解忧公主当年站过的土地上。“过去与现在,由她的眼和我的眼映在了一起,这也是人生中难得的奇妙体验”。

《何以中国》中的黄尧。受访者供图

刚拿到《鸣龙少年》剧本时,黄尧以为是一个讲“逆袭”的热血高考故事。阅读剧本后,她发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讲青春成长的校园故事,而像一个“社会实验”,涵盖了许多现实议题。“涉及一个人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困境和情绪等,我觉得这部剧想触碰社会的方方面面”。

黄尧觉得,一方面,心理教师本身是平常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职业,另一方面,桑夏这个角色承担了许多“辅助功能”,“代表了一部分观众的声音”。

黄尧提到,观众看剧一开始容易代入男主视角,而剧中桑夏前期剧情中会站在“对立面”,提出一些质疑,或者会对男主的某些行为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选择参演张律执导的电影《白塔之光》,则是因为欧阳文慧身上的一些特质引起黄尧的共鸣,比如漂泊感,以及一种飘忽的、难以捉摸的感觉。“我想看看自己能不能把握住”。

热爱演戏,也热爱生活。黄尧时常在微博上分享日常点滴,积极收藏着每天细碎的新快乐,以及和朋友们共同拥有的好时光。黄尧很在乎与朋友们相处的时间。她觉得,友情是当代年轻人为自己挑选、组建起来的“新家庭”。

作为一个“北漂”的广东姑娘,黄尧原本对北京这座城市没有太强的归属感,“只是生存”,可这两年心态慢慢发生了转变。

黄尧。受访者供图

“你开始真的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圈了,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尤其是去外地好几个月拍戏飞回北京,黄尧蓦然发现这座城市变得可爱了起来。

新的一年里,黄尧希望继续遇到会感动她的新角色,“把这一年生命中的一大半奉献给她们”,再留下一小半时间送给自己,带家人去旅行。

责任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