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來泉州,請一定走過這條街

2020年07月31日17:2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郭曉斌、陳曉君攝

雲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

泉州歷來以開放、包容的氣度雄踞東南。

而建城之初就開始形成的西街,

正是泉州的一個縮影。

開元寺門前的西街石板路上,牌坊聳立,行人挑擔前行。這是迄今為止西街最早的照片。佚名攝

泉州西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

泉州於唐代開元年間(公元714年-741年)建唐城,對城區進行規劃,此時的西街逐漸“列屋成街”,東起雙門前(今鐘樓下),西至西門素景門(今孝感巷口),距今已有1300余年。

陳起拓攝

千年來,西街見証了泉州的朝代更迭、滄海桑田。

千年來,西街養育出泉州的名臣良將、才子佳人。

這裡是泉州沒有圍牆的歷史展覽館,

也是源遠流長的泉州傳統文化匯集地。

西街頭鐘樓下。這是關於鐘樓最早的影像記錄。佚名攝

夜幕下的鐘樓和燈光璀璨的西街頭。陳智富攝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理事楊清江認為,西街的形成,與其地理優勢是密不可分的。西街所處的位置,在古城屬於高地,為避免水患,這裡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古城最早的街區。

唐末的公元905年,泉州刺史王延彬治理泉州時,拓展城區范圍,西街因拓城延伸至今日的甘棠巷口。

民國時期泉州西街西城門(義城門) 王贊成提供

到了五代南唐保大年間,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對泉州城重加版筑,西城門(當時稱“義成門”)移到如今的西街西端與城西環路交叉路口,西街總長得以延伸,至此西街路線基本定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西街片區,具體時代不詳 佚名攝

今天西街 王柏峰攝

到了民國年間,據泉州海交史博物館名譽館長王連茂介紹,1922年3年,泉州工務局成立,1923年拓改馬路,拆卸西街馬路至開元寺口,長450余米,寬約10米,土面。紫雲屏不動,留於路中。1929年春,西街馬路續建完畢。其后逐漸形成如今西街的模樣。

西街不僅是一條街,更是一個歷史文化街區 泉州文旅集團供圖

如今的泉州西街,東起鐘樓,西抵城西路,是市區保存最完整的的古街區, 2014年,福建省認定公布第一批9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名單,泉州西街榜上有名。2019年,央視的《記住鄉愁》走進西街,讓更多的感受到早已融入西街的鄉愁。

每月一次的開元寺勤佛日,曾經是這條街上最熱鬧的場景 王柏峰攝

一條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一千年。

在泉州閩南文化研究者洪泓看來,西街不僅串聯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跡和古街古民居,還是一條“活著“的民俗街。隨時隨意進入一古厝,依然雞飛狗叫,養狗逗貓,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西街並非僅用來展示歷史的地方,而是原生態的還在使用的普通民宅。

西街兩邊古巷縱橫,每條巷名背后都隱藏一段老街故事 王柏峰攝

走進這些小巷,我們才發現原來老泉州在巷子裡 王柏峰攝

鄭新川攝

陳起拓攝

西街是泉州古早味美食的聚集地 王柏峰攝

在“老西街”的記憶中,這裡盛行“拳頭燒酒曲”,南少林武術、燒酒、南音,一代代泉州人在這裡暢快地生活。

這裡還是歷代繁盛的商業街,老字號、老手藝的店鋪鱗次櫛比。

這裡還有東壁龍眼、潤餅、滿煎糕、面線糊、蒜蓉枝、田螺……各種傳統美食令人眷戀。

王柏峰攝

田米攝

擁有兼容並包氣度的西街,各種宗教在這裡和諧共存,多元文化在這裡碰撞生輝,千載文史在這裡沉澱綻放,呈現出半城煙火半城仙、滿街都是聖人的獨特魅力。

陳起拓攝

田米攝

西街既是泉州歷史第一街,也是泉州人文第一街。如今的西街,千年的歷史積澱之上,有真實無修飾的市井生活,又有時尚的文創業態,秉承泉州一如既往的包容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泉州第一街 郭曉斌、陳曉君攝

(責編:吳舟、陳藍燕)